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柴可:做輕健康行業的女性健康管理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6-19 00:33: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大姨嗎”成功之前,柴可嘗試過多個“輕健康”項目,有減肥的、有糖尿病社區的、有按摩的……雖然均以失敗告終,卻都是很不錯的創業種子。2012年,堅持在健康領域創業的柴可播下了新的種子,一款瞄準女性生理期健康管理剛需的APP——“大姨嗎”上線,短短三年成為同業“領頭羊”,市場估值過億元。

  一路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人才、版權、融資等也曾困難重重。這些困難克服掉,它們反倒成為發展的養料。柴可把大姨嗎視作自己創業生涯中的一棵小樹苗,他希望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驅動和廣闊市場三個要素的滋養下,小樹苗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留心生活細節 發現剛需項目

  1986年柴可出生於醫學世家。父親曾經是大學教授,後下海開藥廠。雙子座的柴可性格格外細緻,從他創業經歷中的故事不難看出這一點。

  做糖友社區是因為父親有糖尿病,經常會為吃什麼、怎樣調理、治療等煩惱。柴可説,資訊是分散的,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將糖友聚在一起的虛擬平臺,相互交流資訊和經驗、感悟和心情。

  減肥項目和按摩項目等亦是如此,不離開健康領域,出發點都是來自身邊人的經歷。“想做點什麼,改變生活。”柴可説。

  然而,這幾個健康領域的項目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儘管目前這些創業種子有的已經被別的團隊做得很成功。柴可説,創業項目能不能成功,不單是點子夠不夠好,還要看很多其他的因素,天時、地利、人和每一個系統環節都要OK。

  2011年,一個路演項目又失敗了,然而,轉機也出現在了那次路演中。“台下一位兄弟找到我,他説,‘你根本沒有找到健康領域的剛需。’我問‘什麼是剛需?’他説‘那種每個人不可避免的東西,比如女孩子的月經,不可能憋著不來。’這句話,對我有撥雲見日的效果。”柴可説。

  不要“比如”了,剛需就瞄準女性生理期的健康管理。柴可告訴記者,當時他的女友現在的愛人,每次來完月經就會頭疼,找了很多方法,後來發現只要在月經來之前的週期,不要攝入含有咖啡因過多的東西,比如咖啡、茶葉、巧克力,就可以避免頭疼,非常管用,“但我們必須記得每一次週期,不要去碰這些東西。後來我又發現周圍很多女同事有痛經以及不孕不育的問題。”

  “這時候我才知道,生理週期是一個女人健康的根本。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東西,讓女孩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能不能做一款産品幫助女孩找準自己的排卵日,懷上一個健康漂亮的寶寶,這個不就是健康的‘剛需’嗎?”柴可説。

  於是,2011年末,柴可帶著自己的團隊再次投入到健康領域的創業項目,全身心地開始大姨嗎的創業事業。

  好産品靠口碑傳播

  2012年1月,大姨嗎APP上線後,成為國內首款女性經期和健康數據記錄APP,很快便俘獲妹紙們的芳心。柴可説,“這是國內首款,但並非從無到有的新點子。美國2009年就有Period Tracker,國內也有人在用,但是功能相對單一。我們從用戶體驗入手,發現和建立更適合中國妹紙使用的功能。”

  2012年1月包括經期記錄(用於醫生問診)、經期預測、月經病自測與建議、易孕期/安全期預測、日常美容保健貼士功能的大姨嗎正式上線。上線之後,大姨嗎也面臨著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推廣。柴可靠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好名字和好口碑。

  將“大姨媽”的“媽”改為“嗎”,這是柴可的主意。他説,在資訊快餐的時代,能夠讓人停一眼就是勝利。“‘大姨嗎’的‘嗎’是不是寫錯了?這是什麼玩意兒?用戶這麼想時,我的目的就達到了。”這一點上柴可確實相當有天賦,記者採訪了多個用戶,她們表示,最開始真的在這個名字上“咯噔”了一下,然後進去發現這個應用很好用。

  然而,這個名字也帶來一些困擾。儘管已進入“網際網路+”的後工業時代,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保守觀念並未全部退出市場。在市場推廣初期,將女性月經週期堂而皇之地推廣讓團隊感覺吃力。

  於是,柴可的團隊選擇使用“巧勁兒”。比如在微網志上畫漫畫,在微網志粉絲只有5000的時候,一些漫畫能被轉發12萬次。比如向杜蕾斯借鑒宣傳經驗,運用精細化運作的思路。

  同時,也用“蠻勁兒”。上線初期,團隊只有10來個人,但仍然堅持24小時諮詢線上,幫助用戶解答她們的問題。

  隨後在ios的版本上線之後,大姨嗎用戶數獲得了大規模的增長,在沒有刷榜的情況下可以排在總榜前幾位。柴可説:“我後來反思之所以快速發展,原因還是在於我們在做一個好産品。”

  “用戶從0到1000萬,測算下來,每個成本不到一毛錢,這算業界奇跡,但我們的確做到了,原因是我們堅持了正確的運營策略和好産品口碑傳播的思路。”柴可説。

  隨後,2000萬、5000萬,大姨嗎APP的註冊用戶以每天平均10多萬的數量快速增加。截至今年3月,大姨嗎APP註冊用戶達到8000萬。“今年破億板上釘釘。”柴可説。

  註冊用戶是行業衡量的核心指標,但不是惟一指標。柴可説:“達到目前的規模,我更關心每日獨立活躍數量,這個指標意味著每天有多少人使用大姨嗎。”截至今年3月,大姨嗎APP的每日獨立活躍數量為420萬。據了解,這個數據高於很多知名APP,商業前景非常看好。

  這樣漂亮的成績單,在APP扎堆的移動互聯市場上為數不多。打開大姨嗎APP,粉色界面、卡通女孩Logo、女性話題社區、指數齊全的記錄功能,簡潔、明快、人性化的設計成了千萬女性用戶的選擇。大姨嗎APP成為Apple Watch首批適配應用,而且還是第一個健康健美類的應用。

  “自己敢投自己,別人才會投你”

  融資是擺在很多創業團隊面前的不二難題。大姨嗎是如何解決掉的?柴可總結自己的經驗就是“自己敢投自己,別人才會投你”。

  雖然頂著“富二代”的頭銜,但是從2009年從加拿大回國創業至今,柴可並未用過家裏的錢。“第一個項目的資金,是我在加拿大掙的工資,總計50多萬元,我全部投到了自己的公司裏,我想如果自己都不敢投自己,還能奢望別人投你嗎?”柴可説,這是對自己和自己的項目有沒有信心的表現。

  柴可説,A輪融資是創業公司的必修課。到2012年3月份時,大姨嗎大概有了26萬用戶,儘管數據好看,但現實是仍然沒人投錢。

  為什麼呢?柴可説,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投資人會問“你借鑒了誰?”他們非要找一個“抄襲”或者借鑒的模板,因為這樣他們可以看到你所處的節點和天花板在哪兒。“遺憾的是,大姨嗎沒有借鑒對象。”

  第二,26萬用戶,18%的日活躍用戶量,投資人又問“你的發展可以預測嗎?你拿什麼東西給我預測?你的市場預測是不是理性?”

  柴可説,在開始這個階段,投資人最關心的是“你怎麼掙錢”,所以現實其實非常殘酷。

  2012年7月份,大姨嗎迎來轉機。註冊用戶達到80萬,三家投資機構給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筆投資,其中領投是真格基金。柴可總結道:“真格投資我們,歸結一點,看重我們的執行力。”

  投資人到底看人還是看項目?柴可認為,天使投資人在早期階段一定是70%看人,20%看項目,10%看運氣。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投資人會看你為什麼創業,有沒有毅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4月,大姨嗎宣佈完成C輪融資,金額為3000萬美元,由策源創投領投,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跟投。這輪融資後,大姨嗎估值約2億美元。

  從工具到平臺 盈利困難破題

  APP如何盈利?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APP行業的難題。北京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絕大多數APP創業項目是畫餅,不盈利只燒錢,畫餅融資,融到資就燒錢,燒完錢再融資,融不到資就再畫餅。“本身不創造利潤,絕大多數APP都是這個模式,都在燒錢。”這位業內人士説。

  柴可不這樣想,也沒有這樣定位大姨嗎APP。“不創造價值,就走不遠,所以要打破APP不盈利的市場咒語。”

  柴可表示,大姨嗎APP最開始是一款單純的健康管理工具。純工具的用戶黏性是有限的,商業開發價值也有局限性,所以要升級蛻變。大姨嗎APP引入社區模式,加入討論話題,增加客人黏性提升社區人氣,增加商業開發空間。目前大姨嗎APP已經有可觀的廣告收入。

  今年年初大姨嗎APP再次升級,開始做平臺的嘗試。3月5日大姨嗎新上線了一個叫“美月優選”的女性垂直電商業務,截至目前推出了特賣和週期購的購物形式,為廣大女性提供一個專業化的購物平臺。

  據介紹,大姨嗎的電商版圖不止於此,他們已經成立獨立的電商子公司。據內部人員透露,美月優選推出了特色服務“週期購”,依託大姨嗎積累的海量女性生理健康數據,可以智慧地根據每一個用戶的生理特點,給用戶提供最適合的經期呵護方案。“這算是大數據挖掘的一個應用,更準確地瞄準用戶個性化需求,根據其身體狀況推出理想化的精選商品。”

  柴可向記者表示,實際上,2014年本來已經可以進行商業化,但當時想堅持在醫療領域做突破和佈局,想把基礎做深做紮實,然後再延伸服務和體驗,做出精品。

  柴可比較認可大姨嗎“工具+社區+電商”的模式,能夠把現有的流量和用戶都變現,才有堅實和源源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8000多萬的用戶,加上女性用品的週期剛需,市場人士認為,想像空間足夠大。

  創業,要與新老社會問題抗爭

  目前,大姨嗎的員工有120多人,大多都是80後、90後的青年人。柴可如何hold住這個年輕團隊呢?他的“柴氏”管理法真心體現了“大姨爹”的暖男本性。

  在大姨嗎的總部,除了那些供員工過夜休息的房間外,還有免費的三餐吃,女員工每個月還有1天帶薪“姨媽假”。“員工待遇可以説比國企好。”

  對於核心成員,柴可配置了公司原始期權激勵。他説,這個圈子裏能夠共患難的,絕對要感恩和珍惜。在大姨嗎初創最困難的時期,團隊人員減少到幾個人;在發展過程中,大公司高價挖角也是對小公司的致命一擊。

  技術、架構、運營都是核心部分,走一個就斷一條腿。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也是小公司的命脈。“所以從人性需求出發,儘量給員工好的待遇,但市場大浪淘沙,有走有留。”

  作為一家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掌舵人,柴可對創業的最大感受就是在“與新老社會問題抗爭”。比如北京房價奇高,在北京買了房的員工和沒有買房的員工,每天的心情都是不一樣的。

  柴可講了一個故事。公司裏曾經一個員工發展非常不錯。因為買了房背了房貸,生活費都成問題,後來離職跳槽到工資更高的公司,而放棄了柴可配置給他的原始期權。三年後,這個人仍然每天為了房貸愁眉苦臉,而如果當初沒走,現在手裏成熟的期權已經價值40多萬美元,待成熟的也值80多萬美元。

  再比如教育問題。柴可説,跟國外的大學畢業生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後不善於自我管理。“他們專業能力不差,但是學校和家庭沒有教給他們如何有效地自我管理,更沒有灌輸需要自我管理的意識,依賴心理很重,這加重了公司的管理負擔。”

  還有功利的社會氛圍問題。在大姨嗎創業初期,四處尋找投資人,但很多都碰壁了,國內投資人很多都衝著利潤去,總是會問什麼時候盈利如何盈利的問題。“太功利了,小企業融資難就難在這裡。”

  在加拿大留學和工作過的柴可認為,當前國內創業型公司在成長過程中,脫不開整個大環境。當前,國家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柴可説:“機遇不言而喻,但是困難和挑戰要預估充分,找準了點,就堅持,對於創業型公司而言,是大好機遇,但是挑戰也必須面對,困難要預估得多一些,擔當要準備得紮實一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