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詩話賽龍舟
- 發佈時間:2015-06-18 08:30:37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袁文良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這一天,我國各地的人民群眾除了食用粽子外,還會進行一種十分盛行的水上體育運動——龍舟競渡。這一民間習俗,相傳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早在屈原跳入汩羅江之前的西周穆王時期就出現了龍舟。由荀勖與和嶠同著的《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的記載。當時的龍舟競渡,是祭祀活動中一種具有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懷念,才漸漸地把龍舟競渡運動集中于端午節前後的幾天進行。這正如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的那樣:“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江,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初唐時,參加競渡的龍舟都比較簡單輕便,人稱“飛鳧”。但每有競渡賽事,都會吸引眾多的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到場歡呼吶喊、加油助威。每當這時,一些文人不免浮想聯翩,為後人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章。現今讀來,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唐朝時,被封為燕國公的詩人張説在岳州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下了一首為後人傳頌的詩作《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遊。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鼓發南湖汊,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全詩動靜結合,生動地再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中唐詩人張建封則以《競渡歌》為題詳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的全過程:“五月五日天晴朗,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刀。鼓聲三五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瀚波飛萬行,鼓聲劈浪鳴千雪。鼓響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虹挂霓暈。前船搶水已奪標,後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今到摧車折楫時。”詩人洋洋灑灑百字,生龍活現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使美好的自然景象、魅力無窮的競渡、熱烈的氣氛融為一體,讀起來仿佛自己也是一名競渡選手。
到了宋代,端午節賽龍舟更加盛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對金明池龍舟競渡奪標的詳細記載:皇帝和群臣坐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插在離大龍舟不遠的水中,一名軍校在大龍舟上揮舞令旗,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上擺出各種陣勢。隨後,待號令一發,這些小龍舟都敲鑼打鼓地劃向錦標,奪得錦標者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奪標過程十分熱烈,眾多百姓立於兩岸,搖旗吶喊,觀陣助威。著名詩人陸游的《日舟重五》就再現了當年賽龍舟的盛況:“鬥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閒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詩人邊貢則在觀看競渡之時,當即寫下了《午日觀競渡》一詩:“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此詩的字裏行間描繪了競渡的熱鬧場面,又流露出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同時使熱鬧的場景躍然紙上,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我們恨不得也拍手為選手吶喊加油。
自明清代以來,龍舟競渡活動在全國各地得到普及,並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即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省岳陽市——舉辦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開展了既延續傳統,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活動。據介紹,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
而今,端午節賽龍舟已是民間的一項體育盛事。據悉,河南、浙江、湖南、廣東、福建等地都將於今年端午節前後舉行規模盛大的龍舟賽事。若有幸親眼目睹,再閱讀古代著名詩人、詞人留下的詩詞佳作,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一定會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