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內容、技術、資本:中國電影業在爭論中邁向“網際網路+”

  • 發佈時間:2015-06-17 16:4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擁有6億多網民的中國,電影業如同近幾年的零售、金融、傳媒業一樣,正在因為網際網路的進入發生變革。這成為正在舉行的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焦點議題。

  與網際網路進入的其他領域類似,電影業對網路技術及其身後的資本抱有多重心態——一方面,電影業看到了技術與資本進入帶來的變革機遇,同時也擔憂對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的過分推崇蓋過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內涵,或是資本逐利會否令電影淪為僅是盈利的商品。

  “去年電影節之後的這一年當中,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這幾家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電影産業整合性的佈局,如今生態系統已經建立,這是革命性的。”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説。

  網上售票與線上選座是網際網路企業早期觸及電影業的落點。躋身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2014年電影票房達到296.39億元人民幣。易觀國際發佈的報告稱,線上票務在其中貢獻了約40%。

  變革並不止于線上售票選座。去年以來,阿里巴巴以62億港元投資成為文化中國的第一大股東,隨後將其更名為阿裏影業,並將阿裏旗下的淘寶電影、娛樂寶等業務整合運營。今年3月,阿里巴巴出資24億元人民幣入股光線傳媒成為第二大股東,雙方宣佈將在電影投資、網際網路新媒體渠道發行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與此同時,騰訊、百度也頻頻出手,從票務、製作、投資方面佈局影視業。

  業界人士認為,從眾籌融資開始,到觀眾流量的導入,再到線上銷售,除了內容創作之外,網際網路在電影領域完成了一個閉環。

  網際網路巨頭的快速進入一度引發了“顛覆”“統領”的擔憂。去年的上海電影節,于冬預測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為BAT打工”引發熱議。另一種擔憂在於,“粉絲經濟”盛行的趨勢,是否會拉大中國電影工業水準與好萊塢的差距。

  已經聯手網際網路尋求變革的光線傳媒有自己的看法。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説:“與阿里巴巴合作,光線給自己的定位是內容生産商,阿里巴巴負責把內容變成更廣泛的傳播、更大的産業規模。我沒感覺在為馬雲打工。”

  “要把産業做大,最核心的還是電影本身。我們其實都是在為中國的電影觀眾打工。”王長田説。

  內容為王是電影界和網際網路界廣受認同的判斷。阿里巴巴集團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説,再怎麼“網際網路+”,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網際網路只是提高效率、拓寬了與觀眾互動的渠道。

  “內容屬性是電影的黃金屬性。”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説,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網際網路作為新的力量進入電影業,首先希望網際網路對120年來電影在觀眾心中形成的目光之網、心靈之網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重。

  一些影視投資公司、網路公司已經在嘗試。電影《老男孩》的製片人、金融投資業出身的柯利明説,“網際網路+”給像他這樣熱愛電影的、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人帶來了機會。

  在遊族影業董事長林奇看來,網際網路對電影産業變革帶來的幫助,更多是網際網路思維對産品的敬畏和對用戶體驗、用戶需求尊重,這是網際網路平等、開放、包容的思維之下存在的商業邏輯。

  業界人士提出,電影的線上模式未來將主要是付費播放,除了傳統的院線票房,更大的蛋糕在於家庭院線和基於網際網路的新院線。

  “中國電影在改革中碰到了網際網路進入,電影産業自身的脆弱,加上強大資本、強大外來影片衝擊,都可能讓産業轉向。希望’網際網路+’除了資本之外,能注入生態系統,推動電影産業發展。”于冬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