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醫保杠桿”倒逼“分級診療”
- 發佈時間:2015-06-17 03:33:28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去年,浙江省啟動“分級診療”試點,建德市、淳安縣和我們寧波的北侖區、寧海縣等是24個分級診療試點縣市。上個月,建德出臺《建德市分級診療工作實施方案》,將從7月1日起正式實施分級診療(6月15日《錢江晚報》)。
分級診療,是指通過差異化收費與報銷標準,引導患者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在社區醫院與大醫院之間分流就診:看病先上社區醫院,如有需要,則由社區醫院把病人轉診到大醫院。
推行“分級診療”,表面原因是,大量患者無序流動,大病小病都看專家,大醫院常常人滿為患,醫生忙不勝忙,病人苦不堪言,而一些基層醫院往往門可羅雀,病人不肯來,醫生留不住,導致醫療資源短缺與浪費並存。就像淳安縣,4家縣級醫院承擔了全縣40%的門診量,其餘307家基層醫療機構分攤了60%左右的門診人次。深層原因則是,我國醫療資源本就嚴重不足,優質資源更是稀缺,卻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基層醫療資源嚴重短缺。
明明是在社區就能看好的普通疾病,患者卻要到大醫院擠著看病,只會加劇醫療資源供需矛盾。産生這種看病“亂象”,怪不得患者。跟別的消費不同,醫療消費事關健康和生命,具有無限趨高性。花錢吃飯,如果路邊小攤和星級酒店是一樣的收費、服務和品質,誰不願意選擇星級酒店。看病也是一樣,到大醫院看病,雖然很是折騰,但花的錢和家門口醫院差不多甚至更少,卻能讓人更放心,誰不想讓專家看呢?
醫療需求是剛性需求,無論窮人富人,都要看病就醫。只有科學配置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得到恰當、適宜的診療,才能使優質醫療資源價值最大化。換個説法就是,我們的醫療服務定價和醫保報銷制度是有“問題”的,至少沒有很好地發揮讓醫生各盡其能、讓病人各得其所的“杠桿作用”。特別是沒有設定不同的醫保報銷比例,引導、分流患者“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誰的錢都不會多得花不完,不同的定價水準會影響患者的選擇。“杠桿作用”會對一些病人形成“倒逼”,不再輕易選擇“高端醫療”、“過度醫療”,實現理性就醫。這既能為社區醫院留住病人,也能減輕大醫院的壓力。
同時,還會形成另一種“倒逼”:對於基層醫院而言,病人多了,且多是慢性病、常見病,就得想方設法加強醫療資源配置,引進和培養“全科醫生”、“家庭醫生”,不斷提高服務意識和水準;而對大醫院來説,普通病人被“分流”,意味著收入減少,要想“填窟窿”,就得在攻克疑難重症、提升學術水準和管理水準上下功夫。而這最終會讓病人、醫生和醫院都受益。我以為,這還有一個好處,一些高收入人群為打破“分級診療”的限制,將促進私立醫院的發展,最終有利於緩解“看病難”。
當然,“杠桿作用”並非萬能,“分級診療”也不可能一分就靈。普遍的擔憂是:強行把部分病人留在基層、社區,但醫療水準和服務跟不上,不是人為加劇“城鄉不公”嗎?短期時,這種可能性不小。但推進醫療體制改革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改革,不可能方方面面“齊頭並進”,特別需要重點突破。這對主管部門和政府也是一種“倒逼”:既然要讓患者為醫保省錢、為大醫院“減負”,那就得儘快解決醫療資源配置失衡問題,讓患者在社區醫院就好看病。否則,不作為、失職,就會激化矛盾,就該被問責。面對如此“倒逼”,各方只能見招拆招,儘快改變和消除醫療資源“逆向配置”及其引發的各種弊端和亂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