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陜西渭河重現“漁家樂”

  • 發佈時間:2015-06-16 09:29:4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西安訊】自認“一輩子離不開水”的陜西省潼關縣西關村漁民王鐵旦,卻有十幾年的時間,因渭河水質污染嚴重被迫放棄捕魚謀生。隨著渭河綜合治理的開展,渭河水質不斷變好,王鐵旦不僅重操捕魚舊業,還開辦了全村第一家“鐵旦漁家樂”,好日子開了頭。

  王鐵旦的家在黃河、渭河和洛河三河交匯處——陜西潼關縣秦東鎮。發源於甘肅的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在經過陜西多個縣市之後,從這裡流入黃河。這裡也是秦、晉、豫3省要衝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

  今年49歲的王鐵旦,8歲起就跟著父親出河捕魚。在他印象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渭河水質很好,魚也相當多。在渭河一次能捕四五十斤魚,捕獲到的不僅有鯉魚、河蝦等,還有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黃辣丁。

  然而,隨著上世紀90年代渭河上游的工業廢水排放不斷增多,再加上附近採沙場的來往船隻不時泄漏的柴油,使得有“陜西母親河”之稱的渭河水質大大下降。“哪還有魚蝦存活?(河水)黑得像醬油一樣。”王鐵旦感慨。

  漸漸地,原本四五十家捕魚人相繼改行。為了謀生,王鐵旦和妻子在渭河河灘嘗試包地轉型。他們種過玉米、棉花,甚至還養過羊、賣過蹦蹦車。可令他們鬱悶的是,除了捕魚,其他的掙錢方式基本是幹啥賠啥,幾年光景就欠下親友五六萬元的債務。

  生活終於有了轉機。2011年以來,陜西省下大力氣開展對陜西省境內630公里沿渭河段的綜合治理。作為渭河入黃河口的潼關段,更是治理的重點區域之一。

  “之前這裡全是荒灘,也是水患相當嚴重、災害多發的區域。”潼關縣水務局副局長郭中社説,經過5年的治理,渭河潼關段累計投資1.3億元,新建堤防,美化護坡,建起了公園。同時堅決關停污染企業。“目前渭河潼關段的水質達到三級標準,適於魚蝦類存活。”

  據陜西省渭河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去年11月中旬,在渭河潼關三河口放生了89萬尾魚苗。曾經嚴重污染的水質,已經恢復了生態功能。

  “我2012年開的漁家樂,是全村第一家。主要是因為渭河水質變好,河裏又有魚了。周圍環境也越變越好,來玩的人也在增多。”3年多時間,王鐵旦的漁家樂也越辦越紅火,不僅還清了欠賬,還新蓋了新房,供兩個孩子上學也沒了壓力。“閒的時候就去打魚,客人都喜歡吃。”他的臉上透著滿足。

  事實上,對於曾遠近聞名的漁村——西關村來説,已經又有不少漁民恢復了在渭河捕魚的傳統,一位70多歲的“造船能手”也已經再操造船舊業。就連“漁家樂”在附近也開了七八家。

  在渭河潼關段右岸記者看到,約7公里長、20米寬的堤頂路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和綠化,不遠處黃河與渭河的交匯點的水流有序而平緩。郭中社介紹説,渭河潼關段下一步的治理,將與縣域旅遊結合,成為縣域旅遊的“重要一環”,主要利用當地渭河入黃口及區位優勢,吸引附近秦、豫、晉三地的客流,提升當地經濟發展。

  “未來的日子肯定會更好。”在王鐵旦看來,隨著渭河治理的逐漸深入開展,今後這裡肯定會大變樣,他不會再離開這裡,“不會再離開水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