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車平臺打響市場攻堅戰

  • 發佈時間:2015-06-16 01:34:52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進化”還是“取代”?

  “專車”業務在中國市場上蓬勃發展,但頭頂的政策利劍卻仍然懸在上空。面對用戶出行的客觀需求和政策合規的必然要求,不同的專車平臺在業務方向上已經産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對待計程車行業的態度上,是“合作共贏”還是“改良取代”,廝殺激烈的專車平臺已經朝著十字路口的兩端走去。

  出行平臺VS出行工具

  事實上,在業務模式誕生之初,滴滴快的和Uber就採取了不同策略。作為國內打車軟體的鼻祖,滴滴快的迅速佔領市場,並獲得用戶肯定的原因正是因為得到了計程車群體的大力支援。無論是針對用戶和計程車司機雙方的補貼大戰,還是手把手教會司機如何使用打車軟體合理規劃路線、降低空駛率。計程車行業一直是支援滴滴快的發展壯大至今的強大力量。隨後,滴滴快的為了滿足不同層面用戶的出行需求推出了“專車”業務。但“專車”業務的定價是計程車價格的1.5倍左右,目標用戶也是商務、高端用戶的增量市場。目前,滴滴快的平臺上不僅有計程車,還有專車、順風車,據悉滴滴快的還將上線“代駕”業務。

  相比之下,Uber採取了單一的經營模式,即通過Uber,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私家車提供計程車服務。Uber的接單邏輯非常簡單,指定離乘客最近的司機接受服務。但在一些超大型城市,司機會因擔心路線過於偏僻而取消訂單。對乘客而言,一旦系統派出的車型乘客不滿意,也可以隨時取消。

  錯位經營VS 正面衝擊

  Uber在華的策略延續了其海外傳統,今年3月,紐約市計程車和豪華轎車委員會編制的數據顯示,Uber的興起已經摧毀了傳統計程車行業。而在紐約、倫敦等多地,Uber司機與當地計程車司機的衝突也頻頻見諸報端。

  最近一週,多家專車平臺“遭遇”了來自監管層面的約談,對此,中國的本土企業滴滴快的與“外來的和尚”Uber同樣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上週一,滴滴快車主動暫停了已經進行了兩周的“週一免費做專車活動”,併發表公告稱將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進行自查整改,開展合法業務,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數據監測平臺並與政府部門對接,開放平臺人員、車輛及訂單相關數據資訊。而另一方面,網上有消息稱杭州、廣州路段出現大面積擁堵,疑似因Uber司機不滿監管層面打擊專車引發衝突所致。

  進化創新VS 全面取代

  在對待計程車行業的態度上,滴滴快的與Uber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今年5月,滴滴快的平臺宣佈推出“powered by didi”的計程車進化計劃。短短兩周時間,已和全國20多個城市的近百家計程車公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powered by didi”計劃的主旨是將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手段引入計程車行業,幫助計程車司機提高收入。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四大出租汽車企業和“滴滴打車”三方互開大門,共同合作,打造出租汽車行業平臺。而Uber卻呼籲“消滅計程車”。相比之下,滴滴快的提出的“進化計程車”更符合國情、更容易被市場接受。

  北京晨報記者 韓元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