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企誠信建設需要開闢法治路徑

  • 發佈時間:2015-06-12 09:29:1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誠信經商”的原則一直在商業倫理中佔據主導地位。在戰國時期“市價不二,國中無偽”就充分體現了古代商業活動中以誠為基礎、以信為準則、以法為尺規的守法誠信商業文化基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作為市場經濟重要行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屢屢出現失信行為、失信現象。諸多企業失信違法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守法誠信危機。深入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價值觀變遷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長期高速的發展,對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提供了重要保證,然而由於十年動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改革開放後法制建設的滯後,西方文化衝擊,造成我們傳統價值觀的斷檔和缺失,市場的無序競爭以及唯利是圖和拜金主義思想沒有約束的膨脹,這就造成了我們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企業價值取向發生了紊亂,甚至對誠信道德標準産生了懷疑,錯誤地把企業的規模和盈利高低作為企業和個人成功的唯一標準,從而引發了誠信缺失的現象。

  第二,社會轉型發展的衝擊。當前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市場經濟形態在不斷完善,但與此同時,企業誠信體系建設非常滯後,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逐利性是資本的本質特徵,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長期被壓抑的對自身利益追求的強烈衝動,一時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將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成為了許多企業所謂的經驗之談,忽視了是否取得自我價值、是否威脅社會和他人利益的道德問題。

  第三,法律保障缺失的制約:新中國成立後,誠實信用原則雖被列入法律規範,但一直缺少完整明確具體的規定。在中國目前的法律制度中,尚無系統規範企業信用活動的專門法律,僅僅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刑法》等法律中有若干與信用有關的規定,因而企業弄虛作假、不講誠信的情況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層出不窮。對於很多企業來説,受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的驅使,損傷和踐踏公平原則的事例時有發生。而法律層面保障的缺失,使失信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守信者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收益和鼓勵。使得失信成本很低,卻往往能帶來較大的回報,而守信則有可能喪失競爭力,使得誠信守諾的道德原則受到嚴峻挑戰。

  筆者認為,誠信制度有兩種主要構建方式:道德構建和法律構建。回顧中國社會誠信建設歷史,不難發現,中國一直強調的是道德構建的方式。這種把誠信作為至高的道德準則和商業規範的方式,雖在一定時期保證了整個社會包括企業的誠實守信,但在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原有的誠信建設路徑顯然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下,對目前存在失信行為,需要用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去思考企業誠信建設新的路徑。

  首先,健全法律制度,這是企業守法誠信的剛性支撐。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信用體系建設必須以法律為保障。以私人關係為基礎的人際信任和傳統的道德性的社會信任,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律制度是民營企業講求信用的保障,需要強化違約責任的追究,讓失信成本産生足夠的威懾力。

  其次,強化內部自律,這是企業守法誠信的關鍵。守法誠信回歸,法律是手段,自律是關鍵。因此,企業必須建立起經營守法誠信的自律機制。要認真制定誠信經營準則,照章經營,把發展自己、服務社會作為企業的宗旨,強化企業家群體的自律垂范作用;提高企業誠信經營的水準,鼓勵正當的競爭。

  再次,夯實守法誠信文化,這是企業守法誠信的核心。守法誠信理念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居於核心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企業文化對企業經營業績、對企業興衰成敗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文化建設是提升企業整體素質的系統工程,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只有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引導我們的員工把守法誠信作為企業經營之本,也只有企業上下一起對守法誠信共同認同,才能確保守法誠信的價值理念根深于企業文化之中,使之成為一種日常行為。

  最後,要著力開展守法誠信教育,這是企業守法誠信的保障。守法誠信的養成是個過程,只有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覺的行動。要提高企業經營的守法誠信水準,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在全社會樹立起以誠為本、信守合同、講求信譽、追求信任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守法誠信大氛圍的形成,塑造民營企業家誠實守信的倫理人格。(作者係重慶市湖北商會會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