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耕背後的未竟之問
- 發佈時間:2015-06-12 07:34:49 來源:海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徐一豪
農田棄耕 現象突出
因種種原因,農民丟荒,造成寶貴的土地資源閒置浪費。
我省西部某縣去年組織了一次調查,發現全縣有三萬畝耕地丟荒(含單造田),其中有部分耕作條件非常好的基本農田。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農業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見果
農田成牧場
儋州是我省耕地面積較大的市縣,水稻種植比較集中,北部有大片肥沃的田洋,如東成鎮的長坡洋、中和鎮的七里洋等,連片耕地面積高達萬畝。然而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儋州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該市水稻種植面積比2012年減少了8800多畝。
日前,記者從儋州那大鎮驅車沿那洋公路前往中和鎮,一路上看到的情況令人憂心。在那洋公路西北段兩側,大片農田無人耕種,長滿了雜草,成為牛羊歡樂的“牧場”。在中和鎮七里洋,農民正在稻田裏忙碌著,抽水灌溉、打藥,然而田洋中一片約500畝的“牧場”格外刺眼。
中和鎮七里村村民何鳳懷家裏4口人,僅有8分水田,但目前夫婦倆種有7畝水稻。“其餘的稻田都是別人閒置不種的,我家田少就要過來種。”何鳳懷説,現在村裏種田的人少,閒置的農田很多。“旁邊這一大片田,約500畝,最少有5年沒種過東西了。”何鳳懷指著一片長滿雜草的水田説。
雜草碧連天
東部的文昌市,也是我省水稻集中種植區域之一。日前,記者在文昌市潭牛鎮孟山洋停住了腳步。位於海文公路西側的孟山洋,是文昌市政府2009年立牌保護的基本農田,面積1803畝。
6月3日傍晚,暑氣漸消,正是這個季節幹農活的好時候。然而記者看到,偌大的田洋裏並沒有忙碌的景象,許多農田閒置,雜草叢生。60歲的老符,是在田洋裏幹活的極少數農民之一。
老符是潭牛鎮三樂坡村村民,他告訴記者,村裏現在只有他一家還種水稻,大多數人都出去打工,田地要麼租給別人種,要麼乾脆荒了。“現在沒人願意種,要不是為了一家的口糧,我也不種咯。”老符説。
種糧大戶獨堅持
文昌市東閣鎮大架村黨支部書記林明奇,2011年曾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種糧大戶”獎狀,獲得價值20萬元拖拉機一台。如今,林明奇仍種有水稻400畝(早、晚稻各200畝),但他只是勉力維持。
林明奇告訴記者,當地許多村民都不種水稻了,農田閒置的特別多。“國家給我這個榮譽,我也想帶動大家一起種糧,可現在這個情況,我也是有心無力啊。”林明奇的話裏透露出無奈。
全省糧食自給率僅43.5%
實際上,不只是儋州和文昌,我省許多市縣都不同程度存在農田閒置的情況。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我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指出:去年西部某縣組織的一次調查顯示,全縣有3萬畝耕地閒置(含單造田),其中有部分是耕作條件非常好的基本農田。但全省具體有多少棄耕田地,目前尚無全面統計。
大量農田閒置浪費,並不是因為地多人少,更不是因為糧多吃不完。相反,我省每人平均耕地僅1.2畝,低於全國每人平均1.52畝的平均水準。我省糧食缺口也很大,省糧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省糧食總産量191萬噸,需求量439萬噸,缺口248萬噸,糧食自給率僅43.5%,大量糧食需從島外購進。
問因
畝産效益低 種糧不划算
和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等相比,種糧的收入太低,甚至虧本。
林明奇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如今種一畝水稻,成本至少需850元。具體如下:耕地120元、種子100元、化肥150元、有機肥200元、插秧150元、收割100元、農藥30元。補種、田間管理費、晾曬及運輸稻穀的費用還不算在內。
那麼,種一畝水稻能賺多少錢呢?林明奇説,一般早稻畝産800-1000斤,市場價1.3元/斤,按豐産1000斤算,勉強能賺一點。而由於雨水多、蟲害等原因,晚稻産量通常要減少一半,這樣下來肯定虧損。如果碰到旱澇災害減産,虧的就更多了。
林明奇説,由於除水稻外可種植的農作物不多,曾經最搶手的水田,如今農民棄之如敝履,反倒灌溉水少的高坡地比較吃香。“高坡地可種果樹,也可種其他經濟作物,畝産效益比種水稻高得多。”
儋州從事農機服務的葉亞神告訴記者,他曾經也是種糧大戶,最多時種植水稻100多畝。今年,他本打算租1000-2000畝地種水稻,後來仔細算了一筆賬,覺得不划算,打了退堂鼓。
葉亞神擁有包括耕地、插秧、收割、打藥等在內的全套農機設備,成本可以説能降到最低,具有其他農戶不可比擬的優勢。即便如此,他還是放棄了種糧的打算。“只要每畝能賺到100元錢,我都會做下去。”葉亞神説。
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周世強説,糧食種植比較效益低是農民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和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等相比,種糧的收入太低,農民更願意騰出時間、資金去發展其他産業。
數據顯示,去年我省水稻平均畝産僅331公斤,遠低於畝産454公斤的國內平均水準。按照目前2.7元/公斤的秈稻收購價,畝産效益才893.7元,除去農資成本,農民收入所剩無幾。
勞動力流失 空心村涌現
“打一天工,就可以買一個月的口糧,還有誰願意種田啊?”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六零”、“三八”式的勞動力結構,致使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大量農田因無人或無力耕種而閒置。
儋州市中和鎮金方村,共有村民40多戶,水田175畝。據該村幹部介紹,村裏現在種田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農,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了,約四成耕地閒置。許多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就進城了,不願再回到農村種地。“打一天工,就可以買到一個月的口糧,還有誰願意種田啊。”村民金志民説。
今年20歲的定安青年符興浩,初中畢業後就到海口打工了,保安、售貨員都幹過,每月領1800元左右的工資。“工資不高,但也比回家種田強。”符興浩説,他從學校畢業後就沒幹過農活了,“回去種田幾乎不可能了,吃不了那個苦。”
符興浩只是海南農村勞動力流失的一個縮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千千萬萬個“符興浩”涌入城鎮,傳統種植業面臨的危機將日趨嚴峻。
不僅是青壯年進城打工謀生,還有很多家庭集體遷徙到城市,導致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有地無人耕、良田被閒置成為普遍現象。人口空心化正逐漸演化為人口、土地、産業和基礎設施整體空心化。
小規模難成器 多是一家一戶
“別人都不種,只有你種三兩畝,老鼠、昆蟲蜂擁而至,顆粒無收都有可能。”
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我省水稻種植大多沿襲一家一戶傳統生産方式,費時費力,沒有形成規模,很難有效降低生産成本。種植大戶、水稻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在水稻生産中所佔比例還很小。
此外,機械化程度也比較低。在水稻生産的整個過程中,機械作業只佔其中一部分,主要是整地、收穫等環節實現了機械操作,插秧、打藥等仍然採用傳統的人工作業,離熱帶現代高效農業要求相差甚遠。
對此,葉亞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説,儘管目前各地閒置的農田較多,但其實很難承租到連片的耕地來進行規模化生産,耕地流轉不順暢,一些農民對地租的要求很高,如達不到預期,寧願閒置。
林明奇説,在一定範圍內,水稻種植如果不能形成規模,蟲害、鼠害就特別嚴重,最終導致減産。“別人都不種,只有你種三兩畝,老鼠、昆蟲蜂擁而至,顆粒無收都有可能。”林明奇説,這也是農村種糧人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去年出爐的《海南水稻産業發展動態調研報告》認為,除上述原因外,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城鎮化進程佔用土地,被徵地後農民不想種;農業保障落後,自然災害導致季節性拋荒等,也是農民種糧缺乏積極性的原因。
水利設施較完善 乾旱天氣來作亂
基本農田灌溉溝渠已實現全覆蓋,但乾旱致部分地區有渠無水。
今年4月份,央視報道,海口瓊山區因水利設施損毀致千畝農田無水灌溉而閒置。那麼,農田閒置是否也有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的原因呢?
周世強介紹説,我省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基本農田灌溉溝渠已實現全覆蓋,但今年確因天氣乾旱致部分地區有渠無水,灌溉水不足。另外,一些高坡地因不在灌溉區域內而無水利設施覆蓋。
“農田閒置確有一部分是灌溉不到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周世強説,以曝光的瓊山區甲子鎮昌西村為例,大多數閒置的農田灌溉條件並不差。記者日前在昌西村實地查看也證實了這一點。
問策
城鎮化是必由之路 龍壽洋為農旅融合樣本
通過打造成景區的模式,龍壽洋成功融合了一産和三産。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傳江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種田比較效益低的問題凸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農村呈現出空心化趨勢。但進城務工不是長久之計,這種人口流動導致的人地分離也不利於農村城鎮化的實現。
劉傳江表示,不只是海南,我國中西部地區當前都面臨農村空心化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城鎮化是必由之路。海南可根據自身實際,結合旅遊等特色産業推動城鎮化進程。
就地城鎮化的龍壽洋奇跡就是一個典範。
瓊海龍壽洋,是一處涵蓋了11個行政村162個自然村的萬畝田洋。坡地種植橡膠、檳榔、番石榴等南藥和熱帶水果,田園種植水稻及反季節瓜菜,田野一年四季綠意盎然。
按照瓊海“三不一就”(不砍樹、不佔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新型城鎮化道路,龍壽洋也被定位為國家農業公園,按照國家標準對農村、農田基礎設施進行公園化、觀光化提升,並規劃了民俗體驗、觀光旅遊、都市休閒等七大功能區。
如今的龍壽洋農業公園,集産業基地、生態保護、濕地涵養、田野觀光、遊客景區和城市休閒六大功能為一體,不僅守住了農村生態,也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住了鄉愁,真正做到了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後夏勇開説,不僅是龍壽洋,我省許多地方都具備發展觀光農業的條件。我省熱帶風光旖旎迷人,處處有美景。對於外地遊客來説,隨便進入海南的哪一片田野,都是醉人的風景。“因此,在發展農業方面,海南應該跳出固有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通過農旅相融來提高農業的附加值。”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集約化專業化生産
一般每人平均水稻管理定額60-100畝,機械化稻區每人平均管理定額達300-500畝。
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所長孟衛東認為,海南要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引導和管理,積極探索健全土地流轉辦法和措施。妥善處理好人地矛盾,搞好餘缺田調劑,將土地轉包給願意耕種的農戶耕種,或通過村民同意,通過小調整將這部分土地重新發包;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可將分散的棄耕耕地採用調換與轉包的形式,盡可能集中連片,由村組統一整治後進行招標承包。
另外,對自然條件差的缺水田統一改造為經濟林地,低窪田、水浸田可開發成漁池基地。採取先集體收回再發包給農戶或集體統一經營。
劉傳江也認為,必須改變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度,促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如在武漢城郊農村地區,一些大企業取得整個村或整個鎮的土地經營權後,為農民建小區,並以農場形式發展生態農業。通過技術培訓,使一部分人成為農場工人,一部分進入城鎮打工。這種模式可避免人地分離,利於當地發展産業。”
孟衛東説,水稻本身具有規模種植的優勢,一般水稻管理定額為每人平均60-100畝,在機械化水準高的稻區,除農忙季節外,每人平均管理定額可以增加到300-500畝。傳統的一家一戶自主分散經營模式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産,也無法帶來規模化生産效益。
必須加快集約化生産的步伐,以解決誰來種糧、種糧難等問題。”孟衛東建議,除規模化外,還應注重往專業化發展。要把大批的一家一戶農民組織起來,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政府也要加大種糧(良種、農機、專業合作社)補貼力度,從政策和財政經費方面加以引導和支援,為集約化生産提供政策保障。最終實現規模化生産,機械化作業、專業化服務,産供銷一條龍,産業鏈不斷延伸,實現規模效益,品牌效益,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省人大常委會農村工委辦公室主任文衛介紹説,近年來,我省積極組織實施農業部糧食高産創建項目,建立萬畝高産示範片30個,輻射帶動面積超過60萬畝。在瓊海北山洋,農民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機械化耕作,深翻深松土壤,全面推廣超級稻,科學種田,平均畝産糧食520公斤,高出全省200余公斤。
推廣優質稻高效稻 打高端精品特色牌
海南有大面積的富硒土壤,可以發展優質富硒大米。
夏勇開認為,海南的糧食種植,應該走高端精品、特色發展之路。
夏勇開説,海南不是我國的糧食主産區,國家對海南的糧食種植也沒有硬性要求。因此,海南可因地制宜地走高端精品路線。如海南有大面積的富硒土壤,完全可以根據這個先天優勢,發展優質富硒大米。
“東北的五常米,此前都沒人知道。走高端路子後,不僅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品牌也打響了。”夏勇開説,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不斷深入,國內外遊客數量不斷上升,對海南大米的要求會更高、更多元化,海南應大力發展優質稻,以滿足市場需求,使之成為海南農業新的增長點。
據周世強介紹,目前,三亞、陵水等地正在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按照産業化的路子發展優質稻。如廣陵高科,已在陵水發展優質稻1000余畝,畝産效益接近普通水稻的3倍。
海南春蕾南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13年開始在三亞種植南繁培育的優質香稻,這種香稻“身價”比普通水稻高出數倍,高端品種市價5.6元/斤,低端品種也能達到3.3元/斤。“這種香稻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去年14.5元/斤的香米,賣到脫銷。”該公司董事長何志軍介紹説。
何志軍説,他們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逐步推廣這種優質香稻,公司為農戶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收穫以後由公司統一回收,加工、包裝以後,統一品牌推向市場。目前,這種優質香稻的種植範圍已擴大到白沙、樂東等縣,種植面積2900畝。
(本報那大6月11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