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道 中醫知“道”
- 發佈時間:2015-06-12 00:31:2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醫絕不僅僅是一种醫療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一種認識方式、實踐方式、價值衡量方式與標準;它更是人類踐行人生意義的一條行之有效的康莊大道。
一、中醫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中醫清楚,人,永遠不可能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天人一體地存在著。
《莊子》曾説“萬物與我並生,而天地與我為一”,因此而導出了中醫視角下的人生態度:“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黃帝內經 四氣調神大論》)即是人生要在與天地自然、與周圍其他人的同處共生中,在共同品味生命的活潑生機中度過。
中國歷史上比《論語》還要早的一部儒家早起代表作《管子》這樣來描述這種人生態度:“內靜外敬”。內靜,是説在天人一體的背景下,人生要活得健康,就必須著眼于整個天地人整體健康才能最終實現,這個整體健康的實踐歷程,起點是從我做起,內靜,就是放棄了自己主動,而順從天地人整體的調整之動。外敬,則是要在天地人整體內在自組織機制發揮作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要善於體會其所提示我們如何順應以達到天人相應的示意現象,所以中醫的人生態度,是要恭敬地對待一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人和事,要像對人一樣對待那些看似無生命的事,要像對待事務規律那樣對待看似有感情有思想意識能自主的人,因為任何的人和事,只要發生在我們身邊,只要與我們相關,都是我們整體生命的一部分,都必須從生命的內在整體調整機制和我們如何與之呼應的角度上來確定對待態度,所以要“外敬”。
這樣的人生態度,必然導致相應的生活方式。《內經》説“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段話,系統地概括出中醫提倡的生活方式。
中醫的生活方式,目標是要實現健康地走完人生,如古語所言的“度百歲乃去,而動作不衰”的健康水準,其衡量標準,《內經》描述為“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在今日科技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也是遠難望其項背的高超健康水準。
二、中醫是一種認識方式,實踐方式,價值衡量方式與標準
中醫有確切的療效,醫好了很多人,讓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迎刃而解,很多人看中醫,卻很少能去探究中醫的方法,而能掌握中醫方法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當下中國文化熱、中醫熱,不少人都去讀《黃帝內經》,卻不知有多少人能指出其中揭示的中醫方法是什麼?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是中醫的根本方法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是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即正式提出“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其字面的意思,翻譯為現代語言就是:以陰陽為法認識與實踐,以“和”來運用“數”與“術”。
《黃帝內經》第四篇“陰陽應象大論”系統地描述了中醫的根本方法:“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醫把陰陽法當作道,當作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則、本來機制、開始起點、生存與毀滅的根本原因,以及萬物所擁有秩序與規律的生存之地。
這裡的“神明”,與“形與神俱”中的“神”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的生命所具有的自身系統的有序性及這種有序性的自組織機制和能力,以及與該生命所存在的更大的天地系統的適應性與相容性。中醫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説生命的這種有序性及其自組織能力、與外在環境體系的相容相適應能力,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基礎。
《黃帝內經》更進一步指出陰陽法之於中醫的意義“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用以“知部分”,“知所苦”,“知病所主”,“知病所生”,如此才能“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進而,《黃帝內經》進一步指出了這個根本的“陰陽之法”的具體內容:“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法于陰陽”的方法視角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我們這裡是從空間角度認識萬物,從萬物的空間上下,理解用天地這對概念描述萬物時所要表述的意義。我們用陰陽來認識氣血,就如同看待男女行為、狀態的情形異同。
“法于陰陽”的邏輯結構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道路,是指過程,用左右描述道路,是説這是一種有序的過程量;徵兆,是講狀態,用水火描述徵兆,是講這種狀態乃是一種具有彼此相對應的狀態量。
“法于陰陽”是中醫的根本方法模式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通過以陰陽四象機制來揭示闡述五行的發生機制,這是萬物之“能”的出發點,發生機制,內在根本機制。所以,我們這個方法,根本的是用陰陽的方法,因此叫做“法于陰陽”。這是個解開萬物機理的基礎方法。
“和于術數”則是指出了對“法于陰陽”的把握關鍵,是要“和”,以及陰陽法運用技巧的衡量尺規,是具體的人。
三、中醫是人類踐行人生意義的一條行之有效的康莊大道
中醫的人生目標,醫道標準,醫術水準的衡量標準,都在強調要實現“天人合一”。
什麼是“天人合一”呢?
就是實現人與所生活的自然同步,天地人彼此和諧平衡。
中醫講究把生命的主導權交給生命體本身自有的那個“生命之全氣”,其具有自己的調控、平衡、和諧、靈動的完善體系,只有依賴這個本身具有的“生命之全氣”,才能從整體上把人體機能調控好,我們的生命才能在整體上基本不會出現大的足以影響整體生命生活的問題。而中醫對於“生命之全氣”本身具有的“中和”機制的發現,更讓人類真正體會到這個體系洋溢著的活躍的生機是如何得以保障的,這是一種高度自治而又能充分與環境協調一致的內在機制,從而讓生命的通道更加通暢。所以,沒有什麼比把順應、輔助自身機體功能的恢復與自我提升作為治理原則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理理念了。
中醫要求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要符合自然規律運用,生命才不會受傷。早晨自然界處於太陽升起的狀態,人體的陽氣也相呼應地處於上升的狀態,心率隨之加速;而下午之後,心率隨太陽落而下降,晚上太陽處於潛藏狀態,人的陽氣也與之相呼應處於潛藏狀態,睡眠中的心跳一般每分鐘只有四十幾下。這些自然現象都在揭示著人的生命狀態是呼應著自然界的狀態的,是隨著太陽週而复始的運動而相應地我們身體也要按照這樣的節律變化。這才是中醫的生命節律觀,這才是中醫所説的“起居有常”的含義。所以,“熬夜熬的不是夜,是生命,是健康。透支的是生命的元陽,是媽媽給我們的‘能量包’。”
同樣地,中醫説“飲食有節”,也不是講每天、每餐都嚴格吃三兩食物就是懂得飲食有節,更不是講每餐攝入的蛋白質、維生素達到多少多少量就能保持身體健康。而是中醫發現,自然界是節律性地變化著的,在不同季節,陰陽之氣按照特定的節律而處於不同的平衡比例狀態,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自然物生長狀態,因而才有中華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物産不同,因而才有不同的地域出産有異。而人體生命的陰陽平衡,是與自然界的這種節律變化相順應的,所以,中醫説的“飲食有節”,是要按照自然節律應季節、應地域、應人體體質地飲食。
有的人一進空調房,就會流鼻涕、嗽嗓子,中醫認為是身體衛氣不足所導致的人體對環境的冷熱變化適應性差,身體調控能力差,中醫通過固衛氣、散風、清肺等方式去提升人體氣對自然環境寒熱的適應能力,那麼上述的那些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有些人一見到陽光,皮膚就會出現紅腫,這都是人的生命狀態對自然不適應的表現。都在提示身體出現了問題,與自然的親近度不夠,或是人們不懂得按照自然節律、順應自然節律生活了。
我認為,現代人對身體健康與疾病的認知越來越局限于具體的可感可測量的實體改變。而中醫認識到,人生病是因為人生活的基本規律不符合自然之道,從而造成生命內在的規則被扭曲甚至破壞的結果,而這種生命內在規則被破壞後所表現出來的疾病情形,又反過來提醒、督促人們通過反省來改變和回復正常的生活規律,從而疾病也是生命整體維持其健康的一種補救機制,所以,每次生病都是對我們自己生命需要反省、需要升級的提示。
需要強調的是,中醫倡導自然觀,強調要尊重自然,本質是用中醫的和諧觀、中和觀、天人合一觀去養生和醫療,通過順應自然、輔助生命自然本性的充分發揮來實現對身體的健康産生積極的影響。
中醫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是要通過“治”實現讓人懂生活規律,懂自然規律,並且順應自然規律,讓人能與自然的價值體系相吻合。
當今的中國乃至於當今的全人類全世界,都正在處於回歸中醫為代表的自然中和文化的大潮中,國人應該對自身文化有充分自信,中國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與文化自信,其核心價值觀與認識體系目前只有在中醫中藥實踐中才能重新找回,這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屬於自己的智慧財産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