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把海底“沙漠”變“綠洲”

  • 發佈時間:2015-06-11 07:54:21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幽暗的大海深處,團團簇簇的珊瑚透著斑斕的色彩,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集聚在它們周圍,或是長期“定居”,或是短暫棲息,或是優雅自得穿行而過。

  這是海南大學研二學生錢軍在2013年第一次潛水時發現的另一個世界,而他學習潛水的初衷絕不僅僅是為了一窺這不為人知的美麗。去年底,錢軍所在團隊研發的海底流沙環境珊瑚移植礁基以及移動式珊瑚繁育裝置和移動式珊瑚礁基先後獲得專利,並應用於國家海洋局“大洲島整治修復及保護任務——珊瑚海草養護與修復項目”。

  現有珊瑚礁基存在缺陷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其生存生長狀況可以影響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換句話説,珊瑚礁可以為許多動植物提供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等,還能作為大洋帶魚類的幼魚生長地和種質資源地。”錢軍介紹,“複雜的珊瑚生態系統由於能與蟲黃藻等海洋浮游植物共生,對吸收空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也有一定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

  然而,受到人類活動、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自然生長的珊瑚礁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省海洋與漁業廳日前發佈的《2014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就顯示,去年西沙群島珊瑚礁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

  經多方實踐,學習海洋生物及海洋科學專業的錢軍等人發現,現有的珊瑚移植裝置或礁基一般放置在平坦的礁底或碎石底,若把它們放置在海底流沙環境的海域中則易被流沙陷埋,“傳統的圓筒式礁基容易隨波浪擺動逐漸陷入流沙甚至丟失,起不到應有作用,尤其不適用於海南這樣的颱風多發地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省市投入大筆資金移植珊瑚礁卻收效甚微的原因。”

  研發海南適用的珊瑚礁基

  於是,他們想研發出真正適用於海南的珊瑚移植礁基——既不畏颱風來襲,又不怕流沙陷埋。但是,海底流沙環境下的珊瑚移植與培植在國內尚無成功範例,為了克服這個難題,僅僅是附著基結構的重新設計,就花去了他們大半年時間。錢軍甚至考取了PADI國際潛水員證書,出海及海底潛水作業天數達到130余天,就為了親身潛入海底與這些“精靈”親密接觸。

  記者看到,最終他們設計出來的附著基是金字塔形的,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不易移動或受流沙陷埋。為了讓珊瑚礁更加穩固,其附著基下方還設有一根支撐柱和四個支撐鉤。錢軍比喻:“這四個支撐鉤就像漁船的船錨一樣,緊緊地將附著基固定在海底。”

  在研發過程中,錢軍等人還根據數據得出了多項結論,如珊瑚移植礁基投放時間最好在颱風前兩個月,有性繁殖的珊瑚浮浪幼蟲則應該在受精後68小時進行人工放流等等,更有利於珊瑚礁基的成活和“紮根”,避免浪費。

  半年影響海域六千平方米

  截至目前,錢軍所在團隊研發的海底流沙環境珊瑚移植礁基已經獲得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海南大學決賽特等獎、第七屆“挑戰杯”海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並與其升級作品——移動式珊瑚繁育裝置和移動式珊瑚礁基先後取得專利。與此同時,該作品還應用於“大洲島整治修復及保護任務—珊瑚海草養護與修復項目”建設。

  最令他們興奮的是,“大洲島整治修復及保護任務——珊瑚海草養護與修復項目”建設兩年以來,投放“海底流沙環境珊瑚移植礁基”67個,珊瑚覆蓋率已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影響海域面積達6000平方米。但為了一個夢想,他們的腳步不會停歇——要在不遠的將來,把海底的“沙漠”變“綠洲”。(本報海口6月10日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