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打造科創商務區
- 發佈時間:2015-06-08 15:34:25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漕河涇開發區走上一圈,在這裡工作了20多年的漕開發副總工程師韓寶富發現,最近這裡正發生著有趣的變化。“作為老牌科技園區,即便高技術企業聚集,也都是關起門來自成一體的‘工廠模式’,現在不同了,這裡有廠房、也有商務樓,有跨國巨頭,也有小微企業,頂尖人才、‘職場菜鳥’、創業群體在一起,做活動、搞創業,服務機構入駐、創客空間應運而生,一扇扇大門打開了。”
這樣的變化也進入了規劃者的視野。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漕河涇開發區被列入重要承載區之一。對接“大氣候”,一個新的目標也隨之誕生:以科技服務業為特色,徐匯區和漕開發要聯手打造科技創新商務區(TBC)。
園區空間創新時機到了
中心城區在科創中心建設中能做什麼,是徐匯區自去年開始就在思考的問題。“中心城區不能退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區委書記莫負春一直這樣強調。但限于土地資源稀缺,高科技製造業很難在中心城區做大,而一般商務區很難有創新創業的功能。怎麼把“創新”和“商務”的功能有機融合、産生新的活力,漕開發的空間優勢吸引了規劃者的目光。
截至2014年底,漕河涇開發區匯聚中外高科技企業3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並且有81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區內設立126家高科技企業。“有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擴張生産規模,就會轉移出去。最近,我們發現這些企業又有回流。因為企業更上一個臺階之後,對於人才、資本、服務等要素的需求,超過了對土地、廠房的需求。”在空間格局上,漕河涇不僅有從創新孵化、企業培育到産業聚集的全産業發展功能,而且在園區管理和規劃中,産業和城市形態協同發展,為各類創新要素在園區的聚集創造了條件。
在徐匯區副區長王宏舟看來,“産城融合”是科技商務區的先決條件,要有空間承載、有産業對接,有創新服務,創新資源、科技資源、各類要素聚集,才能“綁在一起跳舞”。
於是,借助城市更新的時機,徐匯區將創新創業元素植入城市的肌理。舊的廠房粉飾一新,一些園區物業“變身”創業工場。一期桂平路410號4樓、寶石園會所、桂平路700號等物業將改造升級為“漕河涇創業夢想家園”。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孵化器將提供給草根創業者。
徐匯區還計劃利用全區範圍內的老廠房、舊廠區等存量物業和閒置空間,變成集辦公室、職工食堂、咖啡吧、創新實驗室、小型劇場、電子圖書館于一體的“漕河涇硅園”,吸引100家以上高速成長的科技創業企業集聚,最終形成服務資源共用、社交便利的創新創業空間。
科技服務業為創新注入加速度
“科技”與“商務”、創新與創業的深度融合,少不了催化劑——科技服務業。
在漕河涇,有一家叫“冠亞智財”的研發服務機構,去年啟動了“專利銀行”模式。“專利銀行”除了可以與“專利池”一樣享有專利盈利外,會員還可以選擇將專利轉出“銀行”自行轉化,模式更為靈活。五官科醫院成為“專利銀行”試點的第一個儲戶,目前已挖掘3項有價值的專利技術,一項關於喉部手術的專利項目已有明確的受讓單位。
像這樣的專業服務機構,在漕河涇有130多家。2012年,漕河涇國家智慧財産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獲批,截至目前已吸納、整合一批包括代理機構、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專利運營公司和投融資機構在內的服務機構,去年底試驗區內1500余家科技企業擁有智慧財産權,240家企業直接享受智慧財産權專項政策資助;試驗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擁有量達58.9件,位列本市第一。
黑螺遊戲是一家入駐漕河涇不到一年的年輕公司。“創業比想像中更艱難,從公司的註冊、辦公室裝修到人事、財務制度建立,比開發一款暢銷遊戲還艱難。”創始人張樊鈞説。在漕河涇科技創業中心幫助下,黑螺遊戲不出園區就完成了軟體著作權及軟體産品認定的申報,併為後續軟體企業認定做好了準備工作。公司成立3個月後,黑螺開發的第一款遊戲作品被知名發行商獨家代理。
區區合作優化創業生態
一家新的天使基金即將在漕河涇園區落戶。與其他由政府主導或純市場運作不同,它由徐匯區和漕開發各出資500萬元,設立總規模1000萬元的第一期天使孵化基金,今後5年內逐步將該基金增加到3000萬元。政府“看不見的手”該如何發揮作用,徐匯區採用了“區區合作”的方式,共同破解發展瓶頸、共同規劃發展路徑,政府做好營造生態的工作,但不插手具體項目。
融資難一直是創新企業發展的瓶頸。風險較大的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不僅面臨難以從銀行獲得足夠貸款的困境,也面臨市場化投資者投資興趣不高的尷尬。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區區合作綜合協調辦主任蒲亞鵬説,“區區合作”的天使基金用於吸引、配套其他PE、VC,對初創期、孵化期企業實施股權投資。至於成長期和加速期企業的融資問題,漕開發可通過市場方式與其他金融機構、融資平臺進行對接。
漕開發方面則表示,將建漕河涇創投資本港大廈,以園區科技金融創新服務示範區為載體,引進集聚天使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並購基金、股權眾籌等各類創投資本以及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仲介機構,5年內力爭實現註冊在園區的各類創投資本100億元。“營造創業生態,要有國際戰略眼光,才能引領産業不斷創新。”王宏舟説。最近,“區區合作”動作不斷,一個“國際聯合雙向孵化”的項目正在展開。徐匯區和漕開發將在矽谷建立漕開發北美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引入海外科技創新成果的導入窗口。還將與矽谷創新中心、23SEED、ROCKSPACE、幼發拉底等美國、以色列孵化器開展國際合作。“以最中國化的國際孵化器、最國際化的中國孵化器為定位,採取合資合作的運營模式組建項目公司和創投基金,推動孵化器空間及創業項目的雙向落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