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農民少打一次藥少花一份錢

  • 發佈時間:2015-06-08 02:31:3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澎李文博

  小滿剛過,小麥正在灌漿。白馬湖畔,隨風泛起的陣陣麥浪正在褪去青色,麥子不久就要成熟了。

  5月23日,記者來到江蘇省淮安縣白馬湖農場的一塊麥田內,已經開始泛黃的麥子被竹竿拉起的白色棉線整齊的分割成了48塊,這48個小區承擔著2015年小麥赤霉病抗藥性治理及生物生化協同防控技術示範的重任。

  “赤霉病是江蘇省最主要的小麥病害。”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和農學教授周明國告訴記者,“目前仍無免疫和高抗品種,化學防治是唯一應急措施。”從上世紀70年代起,多菌靈等苯並咪挫類殺菌劑就開始應用於我國的小麥赤霉病防治。多年來單一使用此類藥物,抑制了對其敏感的病菌侵染和繁殖,然而赤霉病病菌的抗藥性也在逐漸加強。

  周明國團隊經過30多年抗藥性監測發現,我國江蘇、上海及安徽東部地區抗藥性病菌已經形成優勢群體,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存在失去防治赤霉病使用價值的風險。在山東、河南、湖北少數地區也存在抗藥性病菌,存在抗藥性蔓延的風險。農戶一般受知識所限,往往盲目加大農藥用量,這不僅進一步加重了抗藥性,還常常引起農藥殘留超標。

  “三十多年的施用,多菌靈有了一定的耐藥性,甚至抗藥性,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更加成熟穩定的製劑,多菌靈的市場佔有率仍在近70%,同時我們也在支援新型殺菌劑的研製。”江蘇省農委植保站站長田子華介紹。

  我國小麥高産栽培條件下,赤霉病危害有加重態勢,有效殺菌劑資源稀缺,小麥麵臨農藥殘留和赤霉病毒素污染的雙重風險。為了破解用藥量和抗藥性雙雙激增的“死迴圈”,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團隊通過室內篩選和田間驗證,研發了NAU-1等防治小麥赤霉病的一系列新藥劑,能抑制赤霉病菌毒素形成。

  新藥效果如何,要實地勘察。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作為示範地之一,今年已經是第二年採用NAU-1製劑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治了,研究員宋益民介紹,“有7畝多地採用了NAU類製劑,只要適當的劑量防治一次便能達到效果。所謂的適當劑量大概每畝有效量在8~12毫克,而多菌靈在5毫克,與過去相比多菌靈減了量,效果卻是一樣的。而人工成本也隨之下降了。”

  在2013、2014年的試驗示範基礎上,2015年江蘇進行了大田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技術示範,在小麥赤霉病病穗率高達75%以上、病情指數高達40左右的嚴重發病試驗地裏,上述技術不僅表現了防治赤霉病的極好效果、産量穩,而且比常用農藥用藥量大大減少,噴藥用工成本也下降50%。

  據了解,江蘇省小麥防治赤霉病的用藥成本一般在每畝5元左右,而施藥的人工成本在8至10元,佔防治成本一半以上。“如果只打一遍藥就能把赤霉病防治好,那麼種植小麥的經濟效益就能提高。”周明國説,“我們的研究方向也是向著破解抗藥性難題,以減少用藥量和施藥次數。”

  “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協同防治,不僅降低了用藥量,尤其是一次用藥,更是降低了成本。”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藥械處處長邵振潤説,“此外,在用藥技術和用藥器械上也要多做考慮。”施藥均勻是赤霉病防治的關鍵,如果加一些助劑,特別是防雨水沖刷的助劑,如有機硅等,將有助於提高農藥的有效利用率;另外,精準施藥、對靶施藥、超低容量噴霧等都將有利於農藥的減量使用,從而減少浪費,減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