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山區小縣的務實政風

  • 發佈時間:2015-06-08 02:31:2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余向東何紅衛樂明凱

  山彎彎,水彎彎,路也彎彎,三十六道彎,每道彎都是美麗的山水畫。張藝謀執導的《山楂樹之戀》,給觀眾展示了“世上最乾淨的鄉村、史上最純凈的愛情”。電影的外景地,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茅坪場鎮青龍灣村。

  嫘祖故里遠安,一個20萬人口的山區小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排名在全省山區縣中名列前茅。去年獲農業部、國家旅遊局頒授“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1.3萬元,全年遊客人數達253萬人次,旅遊收入17億元。

  近兩年,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侯長安,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等,相繼到遠安考察調研,給予高度評價。李鴻忠稱讚“實力遠安,生態遠安,幸福遠安”建設成就,“是綠色湖北、美麗荊楚的典範,是湖北全面發展、綜合發展的典型。”

  典範與典型,靠什麼造就?

  靠在保護生態環境下挖掘資源稟賦潛力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靠“説了就要幹,幹了就幹到位”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作風;靠“開放、進取、誠樸、大氣”的遠安精神;靠“大格局思考、路徑化推進、常態化督辦、人本化關懷、精細化操作”等一整套工作方法。這些理念、精神、作風和方法,日久彌新已經匯聚成一股強勁的“務實政風”,吹暖了民心、吹響了發展的號角。

  “護綠水青山,壘金山銀山,做民生靠山,重在務本務實、落地落實。”縣委書記周正英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涵蓋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五位一體”總目標。其中政治清明,是其中的關鍵與引領,尤其要體現在基層落實者的行動上。

  遠安縣近幾年做實一批強縣惠民工程,許多思路決策,源自於鄉村調研。幹部常走訪基層,接足地氣,才會有務實政風

  連綿起伏的群山峻嶺之間,曲折蜿蜒的水泥路,宛如一條白色的絲帶盤繞在山巒上,連接著大山中一個個村落。初夏時節,記者來到遠安縣最邊遠的河口鄉朝陽村,遠遠看見五星紅旗在村部高高飄揚、十分醒目。

  “過去的日子真叫苦。”村支書陳斌和記者聊起山裏的變化感慨萬千,“村裏改革開放初期1700多人,因為窮能走的都外出討日子去了,剩下不到700人,四五十歲以上的單身漢就有50多個,還有不少老弱病殘,那種困境讓人絕望。”

  “解決貧困首要的是要認識貧困。要謀劃全縣發展,就必須全面了解縣情。”周正英上世紀末在遠安有過五年履職經歷,熟悉遠安的山山水水。2011年底重回遠安時,她決心在1752平方公里土地上開始“新的長征”。調研之路起點,就是朝陽村這樣最邊遠、最貧窮的山村,“小康路上不讓困難群眾掉隊,文件上寫了,我們承諾了,就必須不遺餘力去做。”

  三年多來,遠安縣委和幾大班子主要負責人,多數走遍了全縣所有117個村居,許多重大思路決策,都是在鄉村調研中醞釀的。

  2013年2月,周正英帶隊到河口鄉張橋村調研,村幹部説:“有的群眾家裏連一件像樣的傢具電器也沒有,上面扶持點兒錢也捨不得買,不如直接送些有用的物品,送臺電視機還能了解外面資訊。”

  一句話引起周正英深思,“扶貧輸血”的方式需要調整。通過深入走訪農戶、充分醞釀討論,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各鄉鎮開設“陽光超市”,由縣民政局把社會捐助款與部分困難救助資金捆綁打包,集中採購電視機、電風扇、電飯煲、桌子、椅子、櫃子、床和被子等“八樣”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家庭用品。再由各個村組自報評議,從最困難戶辦起,缺哪樣直接到超市憑“陽光券”領取……截至目前,這項扶貧幫困工程已惠及全縣5000多戶困難家庭。

  “農村土坯房消危改造工程”的實施,也是如此。

  2012年經過普查摸底,全縣尚有2萬多戶農民住著土坯房,部分已進入加速損壞期。

  “安全大於天——這件民生大事非重視不可!”縣委常委會展開討論:如果重新蓋房,平均每個農戶需投入15萬元,承擔不起;同時對部分幹打壘土坯墻、小青瓦蓋頂,冬暖夏涼適宜山裏人居住的傳統村居,還應適當予以保護傳承。最後決定以“消危改造”為主,對一批舊房危房的屋頂、墻體、地基進行加固大修,農民形象地稱之為“換帽、穿衣、套鞋、加根”。經爭取省住建廳支援,決定為每戶提供7000元左右補貼。目前已完成改造1.2萬戶。

  遠安不大,全縣7個鄉鎮離縣城最遠的不過1小時車程,近的騎自行車也就十幾分鐘。儘管如此,縣裏明確要求:家在縣城的鄉鎮幹部,一律“住讀”!即週一至週四晚上必須住在鄉鎮,對家中有學齡前兒童者可適當放寬。為防止“走讀”現象發生,紀檢、組織部門隨時會隨機抽查,一旦發現“後果很嚴重”。

  鄉鎮一級的幹部,出了辦公室緊走幾步就到村組農戶,本來就身在基層;然而作風是否務實,除了制度管束,關鍵要看是否心在基層、與老百姓在感情上是否親近。

  河口鄉黨委書記汪衛華説:“制度約束很快變成了大家的自覺行為。‘走讀’變‘住讀’後,幹部們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學習忙鍛鍊,雖苦猶樂,群眾遇事也隨時能找到幹部。”

  在河口鄉採訪,記者聽説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同住一間單人宿舍!原來,河口鄉辦公和住宿用房本來就緊張,嚴格的“住讀”制度使住房更加緊張。全鄉無論一般幹部還是鄉領導,一般都是兩個人合住。記者專門參觀了他們十多平方米的房間,除了書桌、衣櫃、兩張床和用玻璃門隔開的簡易衛生間外,再沒別的陳設。“兩人住在一起便於溝通情況、商量工作,只是在洗澡時有些尷尬。”鄉長樂運敏説。

  為全縣117個村居選派“第一書記”,真正形成了“扁平化、直達式、網格化”管理治理與發展模式,各項工作部署直接落實、一步到村

  2012年,正值全國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村級班子現狀不容樂觀,幹部隊伍老化、總體素質不高,80後黨員如‘星星之火’,後備力量嚴重不足。”遠安縣委一班人在調研中,對村級班子的評價如出一轍。“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必須夯實基層堡壘。”縣委縣政府經過充分醞釀,提出了一項創新舉措:除縣委書記、縣長外,以縣級領導、鄉鎮和縣直黨政“一把手”為主體成員,向全縣所有村居選派“第一書記”,把“主要領導”派下去擔任“第一書記”——使最強的行政資源下沉到基層,實現全覆蓋無縫對接。

  2012年4月,遠安縣委向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等請示彙報這一構想,得到充分肯定。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蔚盛斌隨後專程到遠安縣調研指導。遠安縣選派“第一書記”工作思路很快定型、迅速推開。

  遠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鵬飛介紹,為117個村居選派“第一書記”,遵循“六個一”工作思路,即“培養一個好書記、建設一支好隊伍、謀劃一個好思路、完善一套好制度、落實一個好保障、營造一個好環境”;瞄準“三個讓”工作目標,即“讓農村快發展、讓群眾得實惠、讓幹部受鍛鍊”。

  決策迅速變成行動。縣委副書記張駿到縣境西北端的嫘祖鎮曬旗村擔任“第一書記”,探索指導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傑,選擇到最南端的花林寺鎮龍鳳村任“第一書記”,著手高山蔬菜栽培試驗、發展鄉村旅遊;縣政協主席莊輝俊,則任較北端的河口鄉江范村“第一書記”,全力打造藥材基地……

  隨著實踐進展,選派“第一書記”的做法逐步完善,形成“一整套設計”:2013年10月,為每個村居選聘經濟顧問,117名企業家、遠安籍老領導及各界成功人士接過大紅聘書,幫助村居“轉觀念、出點子、扶産業、幫增收”,實際上是接過一份共同建設家鄉的責任;為方便“第一書記”開展工作,每個村居加派一名聯絡員;為鍛鍊年輕幹部、加強全縣政務與社會事務的網路資訊化建設,在各村組自定一名網格員基礎上,從機關鄉鎮35歲以下青年幹部中選派基層“第二網格員”,主要任務是了解民情、反饋民意、傳播新知識新技術。

  這項工程,相當於在村“兩委”班子之外,搭建了一個以“第一書記”為首的“影子班子”,兩個班子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支援、共謀發展。“影子班子”幫辦不包辦,每一名角色除目標考核外,還有明確的工作量化指標,比如“第一書記”每月駐村2天,每年走訪100戶,每年做3到5件實事。

  遠安門戶網“第一書記在行動專欄”,實時監督公佈“第一書記”工作動態,包括每日情況、月度臺賬、季度督辦、年度驗收等。2013年4月召開第一次總結大會時,工作“相對不到位”的10名“第一書記”“被談話”,觸動很大。

  縣長蘇海濤告訴記者,已逐步構建起“扁平化、直達式、網格化”管理治理模式,全縣各類工作會、各項工作部署,“第一書記”能夠直接把精神帶到村裏、直接參與落實。

  讓先進村繼續領跑,讓“後進村”增添“後勁”。張駿説,三年多時間,所有村居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強組織、增活力、促發展、惠民生”得以體現。全縣生態型主導産業包括食用菌、稻米、黃茶、絲綢、柑橘等,規模與效益都在持續提升。

  4月15日,遠安縣召開2015年度“兩派一聘”工作會議。400多人齊整落座。“聯絡員、第二網格員交流彙報”時,把主席臺讓給年輕人,幾大班子領導坐在下面聽。主持人宣佈:“先是隨機抽取前兩名發言者,然後由第一個發言者抽取第三個發言者,依此類推,共20人發言,每人4分鐘。”最後隨機抽取5人,對20位發言進行點評。

  縣勞動社保局派駐老君村“第二網格員”鄭欣妮發言:“我要求自己不是只做網格員,還要做惠農政策宣傳員、支農項目服務員、群眾關係協調員。”她列舉了一些生動事例。

  縣疫控中心會計、八角村“第一書記”聯絡員車孝靜發言:“村裏香菇運不出來、賣不上價,我和村民一樣著急,與‘第一書記’一起想辦法。”

  這種場面,讓舊縣鎮黨委書記殷玉輝回想起自己作為外鄉人,20年前剛來遠安工作時,領導對自己指點培養,終身受益。她説:“上帶下、老帶新、師傅帶徒弟,既是一種組織安排,也形成了良好的團隊風氣。‘兩派一聘’的制度安排,讓好作風發揚光大。”

  開門辦公、開門接訪,縣委大院和縣直單位的停車場向社會免費開放,拉近了幹群距離,體現了清風正氣

  沒有院墻,沒有門崗,遠安縣委、政府、人大、政協的辦公場所,一併排的幾棟普通樓房。記者幾次光顧縣委辦公樓,從大街上直接邁進去,門廳內一位年長的工作人員熱情迎上來,詢問“有什麼事情?”如果想見哪位領導,他幫助聯繫。

  “進門一杯茶,傾聽一席話,依法依規辦,合情合理幫。”這是縣裏定下的機關接待接訪“二十字方針”。

  周正英每天早晨從住處步行到辦公室上班,除了出差和接待,從無例外。時間久了,有事找她的幹部群眾都掌握了這個規律,按時到縣委門口等候。周正英説:“我在農村長大,3個兄長現在還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與訴求感同身受。群眾陳情,絕大多數是有道理、講道理的,真正纏訪、鬧訪的很少。幹部不能俯視群眾,至少要平視,最好仰視。”

  4月初的一天早上,鳴鳳鎮汪家村二組聶德益、李兆梅老兩口,在縣委門口等到了周正英。聶德益説:化工廠拆遷,揚起的粉塵影響到生活。“那你們是否希望化工廠拆遷?”“當然希望!”“那好,拆遷揚塵應該是暫時的,請你們多加理解。我會要求拆遷過程更加小心、少擾民,並研究給居住在周圍的群眾適當補償。”老兩口滿意而歸。

  “周書記每年在縣委門口接訪超過100人次,簽批信訪件200多封,到縣委信訪辦專門接訪50多次。”縣信訪局有關同志告訴記者。

  縣裏行動,鄉鎮聯動。洋坪鎮委書記彭立明認為,轉型中的鄉村社會,矛盾與糾紛時時處處存在,外人看起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解決不好就會釀成大事。“我們要求村幹部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小矛盾不出組、大矛盾不出村;鎮裏對縣上的承諾是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鎮。我們還聘請法律顧問,免費為困難農民提供法律援助。”

  “遠安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與縣委縣政府辦公樓就隔著一條馬路。300多平方米的服務大廳內,有29家窗口單位駐員“一站式辦公”。全縣政務網格化管理、三級便民服務網路中,這個大廳連接著鄉鎮便民服務大廳、村級便民服務室,是一個“龍頭”,窗口中的窗口,相當重要。中心主任謝德春説:“蘇海濤縣長到任一週時間,就來中心現場辦公,並在這裡帶班一天,此後,幾位副縣長輪流來帶班。縣裏還形成制度,29家單位‘一把手’每月輪流在這裡坐班一天,一直堅持、雷打不動!”

  繼開放辦公之後,今年春節起,在縣委縣政府門口,社會車輛可以按標識停放,70個縣直單位的停車場免費開放。此舉一齣,議論紛紛。“有人擔心會亂套。尤其對停車是否收費問題,縣領導班子開始也意見不一。經過討論,大家認為縣城和大城市不一樣,不到萬不得已,市民在城區停車不能收費。”肖鵬飛回憶説,“實踐證明,此舉順民心得民意,有效緩解了縣城行車難、停車難問題。”縣廣電局門衛黃師傅説:“以前外人進大院要嚴格登記,想停車‘談都不談’,現在17個車位全部免費對外開放,社會反應很好!”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唐厚勝認為,縣委大院敢於向民眾敞開,需要勇氣。有的幹部一開始想不通,但是天天大門緊閉,群眾是什麼感受?將更多的行政資源面向社會開放,讓公眾共用,體現政風正氣。

  縣鄉幹部看見路邊上的垃圾,會彎下腰去撿;遇上農民伸手攔車,願意“與人方便”。務實作風與為民情懷體現在許多細微之處

  在遠安縣採訪的日子裏,一些幹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作風素質,面對民眾時謙和平易的言談舉止,令記者時時感動。

  第一次採訪周正英,在她的辦公室裏,聽她平靜地講述“這幾年幹了哪些事”,桌上沒有材料,旁邊沒有陪同。記者問“一些數字日期你怎麼都記得準?”“自己做的事,一件件一樁樁,有的日思夜想、刻骨銘心。”周正英説,“記筆記的習慣也幫了大忙,交辦的事、承諾的事,記得清清楚楚,要時常對照督辦落實。”應記者要求,她搬出一摞記錄本,本本有目錄有提示,對每一次會議、每一次調研,以及對工作的思考部署,都有詳細記錄,仔細到對一些特困戶的生活起居都有特別標記。

  在《山楂樹之戀》外景地採訪時,“牽手河”邊的一處標語牌下,垃圾桶已經裝滿,餐盒、塑膠袋等撒落桶外。隨同採訪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友貴隨即掏出手機給鎮裏幹部打電話,而鎮上的旅遊幹事張鳳鳴正在給村支部書記打電話。兩人收起電話,又一起動手收拾垃圾。

  遠安縣無論城鎮或鄉村、民居周圍或道路兩旁,基本見不到任何生活垃圾。實施“清白工程”兩年來,“村組收集、鄉鎮運輸、縣城處理”一條龍垃圾處理方式,執行完好。副縣長夏明海告訴記者,事情的關鍵,當然還在於各級幹部的觀念與責任“清白”了。

  記者去往河口鄉朝陽村採訪,鄉黨委副書記張軍駕車在前。車行半道,有人伸手攔車、上車。到了村部記者才弄明白,“攔車者”是朝陽村二組64歲的村民劉德秀,她去學校看孫子,走累了,搭個便車回家;而張軍與這位農民素不相識。張軍説:“能幫就幫,理所應當。到朝陽村的公交車‘五一’後就要開通了。”他聽説劉德秀的家還在幾公里外,又要司機多送一程。

  在洋坪鎮馬渡河村,便民服務室門口挂了一副對聯:“清風涼自林谷出,廉潔源自自律來。”村支部書記曾祥坤解釋説:“挂這副對子,為了讚頌各級領導,也是提醒自己。”他列舉了幹部作風的幾大轉變:領導都在鎮上住,不來回跑了;辦任何事,推諉拖拉的沒有了;來村裏辦事,不用管飯了;開會談工作,沒有玩手機的了。

  在舊縣鎮七里村村部門口,張貼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宏華的“大頭相”,下方職位一欄標注為“七里村第一書記”,附有手機號碼。記者後來問李宏華:“給你打電話的村民多嗎?”“時不時會有,而且老百姓找你不論早晚。最近有天晚上11點多接到電話,兩兄弟打架,怕村幹部解決不了,找我解決。”

  採訪中,記者也試圖尋訪一些“負面新聞”。唐厚勝説:“人情社會,優親厚友、辦事不公的問題,短期難以杜絕。政風徹底好轉需繼續努力。”也有人反映,遠安鄉村一些地方,新房已經拔地而起了,有些歪歪倒倒的土坯房還未拆除;景觀樹栽的過多,今後的銷路與效益堪憂;發展全縣全域旅遊,怎樣更好融入鄂西北旅遊經濟區,宣傳力度要加大。

  周正英説,遠安的發展還在路上,轉作風還在路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