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鼓勵海外上市企業回A股 推出新融資方式
- 發佈時間:2015-06-06 10: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推出新融資方式 迎接中概股“返鄉”
國家鼓勵海外上市企業回A股
海外上市的“遊子”如今正被召喚回國創業。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VIE)在境內上市。業內人士分析,在新政策感召下,原已搭建紅籌架構的境外上市公司,有可能會“去VIE,拆除紅籌架構”,踏上回歸中國資本市場的道路。
“等不起”企業選擇“出海”
國務院新政中提出的特殊股權結構類企業,是指紅籌架構和VIE模式的企業。據專家介紹,紅籌模式是指中國境內的公司(不包含港澳臺)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然後將境內公司的資産注入或轉移至境外公司,實現境外控股公司海外上市融資的目的;VIE模式是紅籌架構的一種演變,又稱協議控制,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VIE。
據不完全統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大約有近百家使用VIE架構。
一些中國企業捨近求遠漂洋過海募集資金,實有難言之隱。
之前,A股市場持續多年低迷,且IPO門檻高、排隊久,難解企業上市融資之渴。業內人士分析,強調盈利指標讓很多新興行業企業對A股望而卻步。以網際網路公司為例,易官分析師唐佳説,許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選擇赴美上市,原因之一是A股對上市公司業績要求比較高,而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一開始都不盈利。
進入海外股市則相對寬鬆得多。據介紹,美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對創新企業持歡迎態度,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總結説:“美國是看到企業未來有前途就讓他上市,我們是掙了錢才能上市。”
在中國“等不起”的企業轉而選擇海外上市。有統計顯示,僅在2010年,就有43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融資金額高達39.9億美元;2013年海外上市的66家企業,分佈于香港主機板、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倫敦5個市場;截至2014年底,已有超過300家來自中國的公司在納斯達克敲鐘。
海外上市也會“水土不服”
離家打拼的海外上市企業,在陌生國度不時因水土不服患病。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介紹,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尤其是到美國上市,不可忽視的是,要承擔的監管成本十分高。
“中美之間除了會計準則及相關法律存在巨大差異外,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中國企業很難適應美國的資訊披露制度。”董登新指出,這也正是美國監管層及投資者普遍喜歡“找中國企業麻煩”的主要原因。
此外,海外投資者普遍對中概股了解甚少,還有一些機構肆意作空,造成中概股雖然業績高速增長,但估值偏低,股價與業績偏離的反差,融資能力因此受限。
如今,隨著中國股市向好,在境內外上市的同類企業融資差距越來越大。據報道,有的在美國上市企業,市值徘徊于3億到5億美元一線,而同行業較小公司在A股的市值則動輒數百億元人民幣。
政策“紅包”敞開回歸大門
一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由冷變成全球最火熱的市場,吸引著許多企業回歸。據外媒報道,“監管資訊顯示,目前至少有20多家已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正採取私有化措施,並計劃在中國上市。”
專家分析,中國資本市場IPO重啟、滬港通落地、註冊制改革,更為寬鬆的、有利於促進網際網路和創新型企業上市的規則不斷出臺,加上市場氛圍好,發行價格高,對於企業來説十分有吸引力。
據已經“打破VIE架構、回歸A股”的公司——暴風科技的天使投資人、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介紹:“我在中國做風投20多年,投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但一直有個遺憾:這些公司都是在國外上市的。4年前,我們決定讓暴風科技在A股上市。今天暴風成功站在了這裡,我再也沒有遺憾了。我希望以後優秀的公司不一定非要去國外上市,而是在國內創造好的産業、好的就業機會,同時帶給國內投資人更多的投資機會。”
北京盛世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吳敏文預測,未來3年內將有近1000家美元背景的“存量創新公司”集體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或將吸引近兩萬億美元的資産進入A股和新三板市場。記者 羅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