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股東大會三年業績考:格力1400億營收是怎樣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5-06-04 09: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6月4日電 董明珠這朵“霸王花”最近迎來了三年業績大考:股東大會上,她高票連任第十屆格力電器董事,並通過新一屆董事會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而其統領的格力軍團驕人業績更是羨煞旁人:2014年營收1400.05億,利潤達167.52億,是家電行業裏唯一一個憑單品類過千億的企業,同時也是利稅雙雙突破百億的唯一企業。
就在上月,美國福布斯公佈全球2000強企業榜單,格力電器一步跨越116名對手,昂首挺進全球500強,排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第385位,同時摘得家用電器類榜單全球第一的桂冠。
在輝煌時回憶過去,尤為讓人感慨萬千。猶記得三年前,當董明珠接掌格力時,人們並沒有因為她的“女人”身份而格外寬容,給予其更多的是犀利的質疑:
“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之間的權力矛盾能否平衡?”
“格力用了13年的時間才實現了每年平均100億的增長,現在要年平均200億的增長,能行嗎?”
“格力的發展已經到天花板了!”
然而,三年後,董明珠用實實在在的業績給了這些質疑一個響亮的回擊。
新平衡態:國企改革將加速推進
6月1日下午,格力電器召開2014年度股東大會。會議決議,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連任第十屆董事會董事。同時,珠海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志雄也進入董事會。
分析人士指出,這標誌著公司治理進入新平衡態。集團與上市公司聯動更加緊密,該穩定態勢下國企改革有望加速。後續格力集團將在珠海市政府及國資委統一安排下,推進國企改革進程,引入戰略投資者,完善治理結構。
2012年5月起,董明珠全盤接班,任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在她接任“掌門”後,格力集團營業收入中,格力電器的貢獻度達到99%。
事實上,即便是在珠海國資委面前,董明珠的態度也總是——“不卑不亢”。她並不認為格力在一步步脫離珠海國資委,“即便是原來(珠海)國資委絕對控股,也沒有影響到格力電器的發展。”董明珠説,“(珠海)國資委就是一個投資者,做好投資者該做的事情,不能超出一個投資者的行為,類似一股獨大、利益輸送等侵害小股東利益的事情,就從來沒有出現過。”
新格力夢:2000億目標肯定能實現
“年營收增長200億,2018年實現2000億元的目標”是董明珠的“新格力夢”,也是她在任期內立下的“軍令狀”。
“目標肯定能實現,我不允許自己犯錯。”董明珠對記者説。
格力用了13年的時間才實現了每年平均100億的增長,年增長200億,這怎麼可能?
但是,董明珠做到了。數據顯示,2012年,格力實現營收1001.10億,成為首家單品過千億的家電企業,而此前2011年的營收數據是835.17億元;緊接著,2013年格力總收入達1200.43億,實現了200億的增收;2014年,營收數據達1400.05億。
為什麼格力的營收數每次都是“剛好”完成?格力生長空間是不是已經頂到了天花板?對此,董明珠回應稱,這個天花板是不存在的,唯一的天花板是企業不創新,沒有新的技術,或者沒有一支支撐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團隊。
關於格力業績取得的原因,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將其歸結為三個要點,一是,建立了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我認為格力這三年來最大的成績,就是從思想上、觀念上和行動上,實現了格力的真正風險價值觀”;第二,掌握了核心技術。格力是一個依託專業化技術和多元化品類發展的家電企業;第三,搭建了自主培養人才的工程體系。
事實上,一直以來,董明珠一直把“自主創新”當作格力發展的靈魂,並提出了“格力在科研投入上不設上限,需要多少就投入多少”的技術發展戰略。
三年間,格力新增了3個研究院,即自動化研究院、新能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健康技術研究院等。數據顯示,格力現在8萬員工中開發技術人員有8000多人,預計明年技術研發人員將達1萬人。
此外,就在去年,在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名單中,格力電器憑藉“基於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創新工程體系建設”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包括這項獎在內,在近四年內,格力已三次榮獲該項獎勵,此外還自主研發出了 12 項“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尤其是獨創的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更給對創造人類的優質生活和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5年,與之前的“狂飆突進”式的發展模式不同,董明珠將其設置為“休整年”,並強調表示,“調整不是不增長,但是增長不是一個量化的指標。我們2018年的規劃沒有發生變化(指2000億收入目標),相信能夠如約完成,但是每一年的增長有快有慢,今年的情況不會做承諾,但是説不定會有驚喜。”
根據格力2014年財報,這“驚喜”或許會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加強技術開發,加強智慧家居研發力度;二是以加強行銷創新,擴大市場份額;三是打造自動化的生産製造體系,如推進機器人的綜合應用;四是通過資訊化優化企業管理流程;五是加快發展上、下游核心産業,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六是加強人才培養,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