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益也應從娃娃抓起

  • 發佈時間:2015-06-02 13:31:0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公益並不應變成一個人品德多麼高尚的問題,而應是從小培養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不遠離公益行為的生活習慣

  兒童節剛剛過去,很多家長都會送孩子禮物,或者帶上孩子進行一次“親子遊”。可是,孩子在享受父母的寵愛時,他們是否知道此刻仍有很多同齡的孩子還在渴望上學的機會,甚至連溫飽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他們是否知道此刻也許依舊幼小的自己,其實也是可以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近年來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的公益行動都在不斷增加,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國內公益事業仍處在發展初期階段,企業公益事業的規模普遍不大,而且在從事公益活動的廣度、深度及持續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社會公益不能只滿足於少數企業、少數人參與,也應提倡全民公益,讓每一個人從小開始便不失一顆公益心。

  許多人一提起公益就認為只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贈與”而已,好像公益組織僅僅是得到錢然後開展自己的項目。可是如果這樣就缺少了許多樂趣。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有助人的熱情,可是他們不喜歡單一的捐助方式,比如説捐錢,他們不喜歡只是把錢隨手放進一個募捐箱,如果有一些輕鬆好玩的方式使大家既有所奉獻,又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和自我的價值,才是最好的籌資和公益方式。

  美國大學生積極活躍、富有創新的社會志願行為之所以富有成效,源於教育系統內部有力的推動,更源自於社會各方有力的支援機制。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文件中也逐步加強了對在校學生社會實踐及服務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但在現實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應試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課程學習的相互脫節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參與的多數社會實踐活動因為缺乏系統的規劃和銜接,往往流於“短期”行為,不能長久進行下去。此外,我們的社會承接能力與合作的資源也十分有限,許多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和家長,滿懷著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的熱情,卻很難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服務志向和興趣的合作機構,即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去處。

  亟待完備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和制度建設,並加以適合的激勵機制,從小培養學生社會服務的意識,形成他們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和習慣;另一方面,逐步加強學生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支援體系的建設,形成政府、學校、社會(社區及各種機構和部門)為學生社會實踐和服務提供支援的網路,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種教育資源來完善實踐活動體系的建立,使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使公益教育走入學生的課堂和生活,進而使學生在服務實踐中得到正向的成長。

  問題:

  ◇家長及學校應如何認識到公益心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並更有技巧性地引導孩子參與公益?

  ◇應如何將應試教育與培養學生社會實踐及服務能力更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得後者不會流於形式?

  ◇公益組織在承接有服務意向的學生和家長方面如何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連結:

  據了解,在美國,學生的志願者活動是納入法律及社會保證機制的,如報考一所好大學或申請獎學金,不但學習成績要好,還要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做義工,具有創新和領導才能,有些學校甚至在高中階段就要求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並以此作為學生畢業的一個必要條件。作為一種慣性,在美國,參與公益對大學生而言,已是一種習慣。在很多的初、高中學校裏,規定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服務能力或參與社會服務的經歷,比如在馬利蘭,高中生一般要求要完成不少於75小時的社會服務才能取得畢業證書。美國社會上有無數的社區及服務組織可以負責承接各種具有不同服務志願的學生,並專門有許多學生社會服務的監管機構,如美國服務學習資訊中心、美國國家服務學習協會等,可以給予他們專業的指導和評價,其他還有許多機構,如各種基金會、社區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也都可以接受和指導學生的實踐服務活動。

  此外,許多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都會把申請者的社會服務經歷看做是一條“隱形”的錄取標準;一些用人企業或機構更會把應聘者大學期間甚至更早之前的社會服務經歷,作為是否聘用的重要參考標準。

  (本欄目內容由責任編輯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