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視角】金融支援 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6-02 04:33:19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融支援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鍵
“一帶一路”是黨和國家審時度勢確定的重大戰略抉擇,旨在通過互聯互通、經貿合作,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開啟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一帶一路”戰略將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産業投資範圍和經貿合作水準,蘊含著大量的金融業發展機會,為中國金融業的全球化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據有關機構測算,“一帶一路”戰略將使相關地區經濟增長率由過去十幾年的4%左右上升至6.5%左右,到2030年佔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達到35%,未來,該區域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和財富重心。2014年我國在進出口增速僅為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過10%,與沿線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佔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左右,而貿易投資的雙輪驅動迫切要求相應的跨區域金融支援。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優先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其投資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實施週期長、收入流不確定等特點,僅“絲綢之路經濟帶”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約8000億美元,早期私人部門參與其中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亞投行、絲路基金以及政策性金融機構將發揮市場引領的關鍵作用,在提供長期啟動資金的同時,構建多邊合作機制及融資機制,以撬動規模更大的私人部門資金,將亞洲國家普遍較高的儲蓄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促進區域發展。同時,應重視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合作,以發揮國際金融機構的協同作用。
目前,中資商業銀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網點覆蓋水準仍落後於國際先進同業。商業銀行要轉變以往優先佈局國際金融中心和發達經濟體的傳統思路,堅持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基本原則,適當加大對大南亞、中亞、中東歐、西亞和北非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戰略支點地區的機構佈局。大型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銀行業“走出去”的支柱,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的基礎,可以考慮運用自設網點和兼併收購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在未來3年至5年,實現對“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地區的網點全覆蓋。
截至目前,我國已與國際上近30家央行簽署互換協議,涉及“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達20家,規模達到1.4萬億元左右。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有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未來,大型銀行要構建以港澳臺、新加坡為中心,輻射“一帶一路”的佈局合理的區域內人民幣清算安排。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肯定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
具體而言,要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貨幣互換合作及清算行安排,便利雙方企業以人民幣開展投資貿易活動,推動雙邊商業銀行提供人民幣結算和貿易融資服務,支援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當地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要以海外工業園區和通訊、高鐵等大型項目融資為支點,在對外投資、對外援助中擴大人民幣使用;繼續支援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大不同期限人民幣債券發行力度,形成離岸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為境內外人民幣産品提供定價參考。
要充分發揮外匯儲備支援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作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有助於降低我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從而釋放更多的外匯,用於推進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一帶一路”區域是全球外匯儲備最高的地區,也是外向型經濟比較典型的區域。利用外匯儲備資金支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等,是外匯儲備支援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有益嘗試。
外匯儲備要達到為企業“走出去”護航的目的,就要進一步擴大外匯儲備委託貸款的範圍和規模。目前,外匯儲備委託貸款支援的主要是以能源項目為主的央企,在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過程中,應加大對品牌、技術、研發等高級生産要素有優勢的企業“走出去”的支援。為更好地支援規模較小、信用資質較弱的中小企業“走出去”,可以利用外匯儲備成立擔保基金,但同時,還要嚴格防控經濟、政治和信用等風險,保證外匯儲備的安全性。
金融機構還要發揮多元化跨境融資優勢,全方位滿足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就需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行與其他境內外分行的聯動,從全球資本市場,為“一帶一路”提供貸款、債券、股權等不同類型資金,滿足多元化資金需求。可考慮在全球發行絲路債券融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尤其是中國“走出去”企業,提供一體化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