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經營帶活“三農”一盤棋

  • 發佈時間:2015-06-02 03:31: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余向東何紅衛李琭璐

  5月底,江漢平原腹地進入三夏“雙搶”關鍵期。“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省潛江市,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蝦香。每年這個時節,街市上都會顯現人潮涌動、排隊吃蝦的紅火場面。

  記者到來時,潛江市上上下下正在籌劃6月12日開啟的“第六屆龍蝦節”、“華山模式”座談會等一系列“蝦事”活動。

  “華山模式”為華山水産食品有限公司所創造,是圍繞農産品加工業與現代農業的融合互動,集“土地流轉經營、稻蝦共作共生、鎮企共建社區、市場強勢引領、多方合作共贏”等為一體的改革探索,顯示出蓬勃活力。“華山模式”的核心內涵,在於運用企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實踐,為綜合解決“三農”問題推出了一種路徑。華山公司所在的熊口鎮,納入湖北省“四化同步”示範試點鄉鎮。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省委副書記張昌爾分別作出批示,“華山模式”是“四化同步”發展的成功樣板,是現代農業的有益探索,值得高度重視和總結推廣。

  3月28日,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潛江市考察時,讚賞華山公司“稻蝦共作”的生態高效模式,促進了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迴圈農業、效益農業的生動實踐,是稻田綜合種養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範。

  合作共贏的土地經營模式

  華山公司成立於2001年,正是原産美洲的“克氏原螯蝦”在我國進入人工養殖階段,小龍蝦産業開始走紅。以出口外銷為導向、並隨産業一起逐步壯大的華山公司,十多年來為獲得穩定合格的貨源,嘗試了“公司+基地+農戶”、土地託管、“統一養蝦,分戶種稻”、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合作令多方受益。

  為持續打造“中國蝦谷”,放大“洼地效應”,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提出從“繁育、養殖、加工、餐飲、節會、品牌、行銷、設施”八個方面強化産業升級。這個思路讓“華山”、“萊克”等龍頭企業為之一振,對小龍蝦的原料生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華山公司積極謀劃穩固可靠的原料基地,2012年6月開始,公司與熊口鎮趙腦村農民協商“遷村騰地、整體流轉”方案,經多輪次反覆徵求意見,最終與全村616戶農民中的585戶達成土地流轉協議。公司以666元/畝的價格租賃農戶土地經營權,進行大規模連片整治。

  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不堪回首當初面臨的“幾難”:“確權難,對每家每戶分散的田塊一一仔細丈量,確定面積;土地整理難,化零為整、抹平高低,配套道路、電力、涵閘等,企業投入4000多萬元;遷墳難,近900座散佈在田間房後的墳頭,全部遷至20畝劃定區域,設立公墓。”

  還有“一難”:對於不願流轉土地的31戶農戶,將每戶原先的散碎田塊,按等面積相對集中到一個整塊;由公司負責復墾平整後再交給農戶自由耕種,這樣既提高了耕地品質,也利於規模化機械化耕作。

  2013年底,終於大功告成。趙腦村流轉的1.2萬畝土地中,實際耕地面積為7550畝。經過規模化、標準化整治後,耕地面積達到10942畝,新增3390畝。除用作育秧、育蝦苗等用地外,“稻蝦共作”的面積可達到10602畝。華山公司以40畝左右為標準田方,整理出適合“稻蝦共作”的260個生産單元,再向農戶發包,期限5年。在優先滿足趙腦村138戶農戶的承包要求後,還吸引了周邊農民承包,共發包189個標準單元,其餘由華山公司經營。

  同樣還是那片土地,種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變成現實,形成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新型經營體制,農戶成為統一經營模式下的二級經營主體。

  與此同時,合作社作為服務主體和經營主體也加入進來。趙腦村現有兩個合作社:一個叫“服農”農機合作社,由華山公司、村集體與當地擁有農機的農戶共同組建,華山公司提供水稻育秧服務但不佔股份,農戶以農機折價入股,村集體出資入股,主要為承包農戶提供種子和農機服務;另一個是“綠途蝦稻共作”合作社,由參與經營農戶組成,統一採購肥料、農藥,並開展技術培訓等服務。

  兩個合作社為所有經營戶提供了整治基地、種養標準、供應農資、生産管理、收購産品、産品品牌等“六統一”服務。水稻生産機械化率百分之百,每畝田的生産成本由485元降到360元。此外,通過鎮政府牽頭,由財政補貼、公司支援、農民自投“三塊資金”,強化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探索建立風險防控機制。

  趙腦村書記趙常洪告訴記者,土地整治後“多長出來的”土地,租金歸村集體所有,加上經營合作社的部分收入,集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過去“8個村幹部有6個外出打工”的現象一去不復返了。

  “稻蝦共作”的高效種養模式

  以潛江市為中心,方圓200公里範圍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龍蝦産業帶。潛江市市長黃劍雄分析“有多種原因”,省委、省政府從扶持農民增收、滿足市民消費的層面,予以高度重視;省農業廳、水産局納入水産業主推品種規劃;龍頭企業的強勢帶動;市場需求盤口持續走高;大面積的低窪冷浸田,適宜小龍蝦生長;農民養殖的積極性、創造性高漲……

  2006年,潛江市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自創的“稻蝦連作”生態種養模式,被寫入湖北省委一號文件。所謂“稻蝦連作”,一改低窪冷浸田一年種一季水稻、土地半年空閒的局面;或將産量較低、不太適宜“稻油連作”、“稻麥連作”耕作方式,改為“一稻一蝦”。算收益賬,畝純收入可由1500元提升至3000元以上。

  2010年開始,潛江市開始試驗“稻蝦共作”,變“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2014年全市“稻蝦共作”13萬畝,“稻蝦連作”13萬畝;小龍蝦綜合産值近百億元,小龍蝦出口占全省60%以上。

  所謂“稻蝦共作”,在技術操作上要實現小龍蝦與水稻共作共生,在稻田裏沿田埂挖出的環形蝦溝,由原來1米寬、0.8米深的小溝,改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了,再把溝裏的幼蝦引回到稻田裏。這樣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穫一季,就是“一稻兩蝦”。論收益,畝純收入可提升至5000元以上。

  漆雕良仁和華山公司參與了“稻”與“蝦”種養模式變革的全過程,所以他們明白,真正推廣生態高效、規模化集約化的“稻蝦共作”模式,必須像趙腦村這樣去搞!

  42歲的趙腦村農民毛西昌説:“原來土地撂荒比較多,因為種糧食不掙錢。現在真正嘗到甜頭了。”他經營一個生産單元的“稻蝦共作”田塊,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而經營同樣規模的李德虎則告訴記者“只賺到幾萬塊”,原因是沒按技術指導的幹,自己悄悄把養殖密度加大、造成死蝦,“算是教訓,再努力吧。”

  40畝左右的種養規模,相當於參與二次經營的農戶,各自擁有一個小型家庭農場,恰恰吻合了許多專家所倡導的、我國國情下的“南方水作區域適度規模”。農村家庭每年從農業經營中獲得10萬元以上的純收入,持續下去,就能保障小康生活的經濟水準。

  熊口鎮黨委書記潘耕沒有想到,“蝦稻共作”模式能夠讓趙腦村增産那麼多糧食。過去總産僅有360萬斤,去年水稻種植面積和單産均大幅度提升,總産達到1364.5萬斤。小龍蝦年産出400萬斤左右。“工商資本以華山公司這種方式參與農業,不僅沒有去農化、非糧化,反而大大強農增糧,大大促進農業現代化。”

  “蝦稻共作”的生産方式創新,也是生態種養的“完美搭配”。小龍蝦疏鬆表層土壤而不損壞水稻根系,排泄物補充稻田養分;稻茬、雜草、敗葉滋養幼蝦。稻蝦共生,稻香蝦肥,一派生機。加之種養“幾統一”從源頭上控制投入品使用,去年“蝦鄉稻”收購價每斤最高達2.5元,平均價格也比常規稻穀高出幾毛錢。

  華山公司還投建了230畝的蝦種選育基地,年選育小龍蝦蝦種120萬尾;投建110畝的育秧工廠,可供2萬畝“蝦鄉稻”秧苗。隨著今後“蝦鄉稻”綠色品種的推廣,糧食産量和效益還會提高,品質安全更有保障。

  “鎮企共建”的産城互動模式

  5月30日是個陰雨天,已經入住“華山綜合社區”的部分趙腦村村民,有的在家休閒,有的在社區活動室裏看報、打麻將。記者問一位看報的老人:“這裡與老宅子比,住在哪舒服?”“當然這裡好!下雨天腳不沾泥,夏天沒有蚊蟲叮咬,自來水一擰就來,聚在一起活動玩耍更方便,好處多得是。”

  熊口鎮政府以華山公司為主導,在鎮區建設華山綜合社區,以安置趙腦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民,585戶、2400多人整體遷入,就近就地城鎮化。“新市民”在分享城

  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上,已實現生活方式的大轉變,並從身份和社會保障上逐步實現向“市民化”轉變。

  社區建設除政府提供部分基礎設施投入和項目支援外,主要按照市場化運作,趙腦村遷村騰地共騰出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660畝,其中160畝用於新社區,多出500畝用於增減掛鉤獲得出讓收入,投入到平衡社區建設資金。農戶按照原住房平房1:1、樓房1:2的面積比例置換新房,絕大多數直接“拎包入住”,部分農戶還另外領到“補齊原住房面積”的資金補償。

  熊口鎮鎮長趙忠海説,原來有兩點顧慮:一是新社區與生産基地有7公里距離,村民能否接受?二是在城鎮定居後,長期穩定就業是否有保障?現在看來,顧慮是多餘的。首先是農戶自願搬遷,進入城鎮落戶的積極性很高,農戶家中基本具備現代交通工具,去生産場地僅需十幾分鐘;其次,華山公司每一個“蝦稻共作”生産單元旁邊,建有規劃統一的生活居住房,便於經營者在農忙時節看場居住;再次,過去因為子女上學或務工經商,部分農民已經選擇在城鎮租購房屋。

  穩定就業、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寬:一是財産權顯性化並明顯升值,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外,農居變為城鎮“大産權”住宅,財産價值提升,面積寬裕的還可以通過出租掙一份財産性收入。二是138戶(516人)通過經營稻田蝦池成為“離鄉不離土”的職業農民,獲得比過去多得多的土地經營收入。三是安排287人進入華山公司務工、108人進入專業市場或創業園區,成為職業工人或小老闆。當然嘍,常年外出創業務工者,有權保留“人往高處走”的擇業自由;如果何時選擇回歸,華山公司將為他們預備有充分的就業崗位。

  潛江市委副書記龔定榮認為,“就地城鎮化”在熊口鎮能夠“化起來”,關鍵在於“鎮企共建”,雙方合力把居住與服務、生産與生活等各方面問題,所有解決。

  記者看到,由於熊口鎮區人口增加,新的道路、醫院、專業市場、便民大廳等都在改建新建之中,公路旁“入住熊口,就是任性”、“打造潛江市副中心城鎮”等標語牌招攬人心,整個城鎮的規模和公共服務水準正在提升。

  “多輪驅動”的市場行銷模式

  潛江市副市長劉冰告訴記者,潛江的小龍蝦産業,是一隻“整蝦”,構建一個完整的産業鏈,走上一條創業創新的發展路徑,所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自古華山一條路,有路就能闖出來。”漆雕良仁當初註冊“華山水産食品有限公司”時,腦海裏曾經滾動過這樣的念頭。他平靜的外表下,散發出強烈的“創業荷爾蒙”;時常被腰間盤突出所困擾,卻依然一副挺直的腰桿。小龍蝦産業不斷創業創新路徑上,行走著以他為標誌的排頭兵。

  本世紀初,當國內小龍蝦養殖增産不能增收,以每只1元的價格在城市小食攤上推銷,甚至飽受“養殖衛生”等種種非議時,華山公司與江蘇省部分加工企業一起,率先打開出口市場。也幾乎與此同時,“老外”瞄上了華山公司的優勢養殖基地,主動來敲門。

  歐美市場小龍蝦年銷售量16萬~18萬噸,自給能力不足三分之一,大有潛力。經過十多年開拓,華山公司的“良仁牌”蝦仁和整蝦冷凍産品,出口到歐盟、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淡水小龍蝦出口第一大戶,年銷售額高達10億元。北歐市場上,每三隻小龍蝦中,有兩隻來自潛江。

  一隻小龍蝦,可供直接食用的部分僅佔20%,把蝦殼、蝦頭等白白扔掉有些可惜,而且污染環境。能否變廢為寶、吃幹榨凈?漆雕良仁在尋找新的商機。華山公司經與武漢大學多年合作研發,加工提取甲殼素技術臻于成熟。把從蝦殼中提煉甲殼素,主要用於醫藥用品、保健食品、化粧品等,産品用途廣、附加值高。

  華山公司投資近5億元資金建成甲殼素深加工中心,實現了小龍蝦産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物醫藥高新産業的跨越。去年處理廢棄蝦殼10萬噸,年産甲殼素高衍生製品7000噸,實現銷售收入近30億元,同樣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

  競走國際市場,大獲成功。漆雕良仁現在把目光轉向國內,中國的美食美味要讓更多國人分享。他向記者和盤托出“未來市場行銷的戰略構想”:總體戰略,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兩翼齊飛”;開拓國內市場“三大行銷戰略”,包括網上行銷、門店直銷、植入大型酒店連鎖銷售,其中搭建網上交易平臺、讓小龍蝦插上電商翅膀,是需要加強的重點;産品開發戰略,讓即食、冷藏、常溫産品均衡上市。實際上截至目前,華山公司今年保鮮食品的銷售業績中,國內市場已佔絕對大頭。

  漆雕良仁説:“多輪驅動市場,多頭開發市場,目的在於降低企業也是降低養殖戶的市場風險,保護産業穩定健康發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靠背後眾多的養殖戶作為經營主體在支撐,華山公司連接著20萬畝的養殖基地,不管是緊密合作或鬆散合作,大家是共同的利益主體。在整個産業鏈條中,作為龍頭企業,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