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網際網路+”如何顛覆農業生産經營格局
- 發佈時間:2015-05-30 20:5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 龐無忌)30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金融新常態課題組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北京分院等機構聯合主辦的2015中國農村網際網路金融論壇在京舉行,多位行業重量級專家與會參與討論。
在論壇間隙,中國最大的農産品資訊交易平臺一畝田集團總裁兼研究院長高海燕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農業生産經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標準化水準不夠、交易效率不高、産品追溯難以實現、農民增收難等,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模式來倒逼解決。
他指出,如果農産品流通領域,三分之一以上或者一半的交易者都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做生意,那麼“不僅僅是把菜賣掉的問題,我還可以制定規則”。例如,某一類高端的農産品在電商平臺交易,那就必須保證種植過程可視、品質可追溯,那麼需要在種植區域安裝攝像頭。如果生産者不同意,那麼就無法繼續使用這個高端的農産品交易板塊。
高海燕表示,這樣通過一種利誘機制,可以推廣許多規則,當越來越多人遵守這種規則的時候,整個農業市場的規則就形成了。這與政府用強制的行政手段推廣規則不同,對交易者來説更有切實的約束力。
又如農民增收問題,高海燕説,農民賣農産品為什麼賺不到錢?一個是跟市場規則有關,因為中間渠道太多了,而電商平臺可以把中間渠道拿掉,所以利益就歸兩頭了。“以一畝田跟焦作市的合作為例,5個月以來,同種農産品,通過一畝田賣出,當地農民方面的成交價格提高了18%”。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黨國英也認為,網際網路+農業可以解決一些以往傳統農業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我曾經在河南做過調查,當地傳統農戶70%的工作時間花費在賣東西上而非種植。有電商之後,這個時間可以壓縮到百分之幾,意義特別重大。農民有更多時間可以放到地頭上去。”
此外,在農業産品化方面,高海燕説,糧食、作物在收割後,如果能進行基本的産品化,那麼售價也會有明顯提升。但是農民或者生産方資訊短缺,並不知道最終用戶到底需要什麼産品,因此産品化的利潤轉而由中間環節獲取。
但是,“網際網路+農業”不僅能製造供需資訊的對稱,而且還能製造用戶資訊的對稱。用戶資訊的對稱作為市場信號,讓生産者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産品,同時又把農産品賣出比以前更高的價格。“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同時,這種資訊的共用和電商平臺調配全國買賣資源的能力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産品滯銷的問題。
另外,使用網際網路的大數據可以形成新的農村金融保障體系,從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例如網路上積累的交易行為和記錄可以成為農民或企業的信用狀況新的依據,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長黃震表示,“而不再只是説,過去在銀行是不是有借款的依據”。大數據的使用可以讓以往農村金融的難點——風險管理問題得到解決,“可以用黑匣子原理,把數據採集起來,出了問題再去進行分析和處理,進行監控就可以了,所以移動金融為農村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