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率成P2P平臺不願啟齒的機密 業內稱全行業超12%
- 發佈時間:2015-05-30 08:25:1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真的很難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逾期率、壞賬率反映了P2P行業沒有標準的混亂現狀。”當《證券日報》記者向一位研究網貸行業的專家諮詢P2P平臺的逾期率、壞賬率計算方法時,她無奈地表示。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十年前熱播的電視劇《過把癮》中的歌詞——“愛有幾分能説清楚,還有幾分是糊裏又糊塗。”
日前,“中國網貸評價體系”課題組發佈了2015年一季度的評價結果。數據顯示,參與評價的平臺共25家,總成交量為264.35億元,環比增加13.7%。從參評平臺報送的逾期數據來看,一季度90天以上的同賬期的逾期率最高為2.8%(不含陸金所),最低為0,半數平臺在0至1%之間。
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説:“以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估計P2P行業整體的逾期率超過12%。小貸公司的壞賬率尚且在9%至12%左右,因此網貸行業的逾期率只會高於這一數字而不會更低。”
融360資深信貸專家徐瑾對本報記者表示,P2P平臺對逾期率各有各的計算方法,比較混亂。平臺也不願意公佈真實的數據,即使對外公佈通常也較低,要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確實很難。監管層或協會應規範P2P平臺對逾期率、壞賬率的計算方法,這也有利於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
“顏值”不錯的逾期率
“中國網貸評價體系”課題組發佈的2015年一季度的評價結果顯示,一季度90天以上的同賬期的逾期率最高為2.8%(不含陸金所),最低為0,半數平臺在0%至1%之間。總體來看,各平臺公佈的一季度末逾期率數據較低,這與公眾的感受差別較大。
實際上,P2P平臺普遍較低的逾期率也並未得到業內的認同。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主要在於:一是,平臺對逾期數據比較敏感,公佈的數據有人為壓低的可能;二是,有的平臺的真實逾期率可能確實較低,比如抵押類借貸平臺,因為有足值的抵押物降低了借款人的逾期成本;三是,平臺用自有資金或風險保證金將壞賬核銷,因此列入統計的逾期率下降;四是,平臺上線時間較短,未經歷完整的還款週期,風險還未暴露;五是,很多平臺採用第三方擔保模式,由擔保機構代償的部分並不計入逾期率,因此擔保類平臺的逾期率普遍偏低。
金開貸總經理時晨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開貸作為國資係網貸平臺有特殊性,自我的約束力高於監管的要求。我們實行的是剛性兌付,擔保公司和小貸公司承擔本息全額擔保,且借款合同上明確承諾債權回收,是白紙黑字簽在合約上的。”
風險披露才是核心內容
翻閱P2P平臺的季報、半年報、年報資訊披露,會發現只有“點讚”,讓你覺得網貸行業幾近完美。其披露更多地具有廣告宣傳作用,內容集中于成交額、成交筆數,投資者數量、分佈,産品類型介紹、優勢,為投資者賺取的收益等等,而風險披露薄弱,特別是對逾期率、壞賬率等關鍵指標或避而不談,或壓低百分比。
融金所上報“中國網貸評價體系”課題組的逾期率為1.15%,在7家平台中算是較高的。融金所副董事長張東波表示,逾期率的計算方法一直以來有很多種,我們的計算方法是合理的,即使有3%的逾期率也是可以接受的。我們也不會為了討好投資者而刻意壓低數據。去年北京有一家小貸公司一年開了200家分店。逾期率就是分子和分母的關係,分母瘋狂擴張逾期率自然很低,但半年以後風險就會呈現出來。
信而富的逾期率為2.8%,是最高的。信而富市場總監朱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單純比數字的話,毫無意義。業務模式不一致,計算口徑不統一,結果自然大不一樣。我們的逾期率計算公式是“逾期90天以上的未還剩餘資本金總額/可能産生90天+預期累計合同總額”,而多數平臺以累積成交額為基數,計算出來的逾期率大大降低,很容易誤導投資者。我們的這一統計標準是和中國小額信貸聯盟P2P行業委員會發佈的行業自律公約,以及上海市網路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發佈的準入標準對逾期率的定義完全一致,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有逾期數據的7家平台中,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只有信而富一家。朱岷對本報記者強調説,信而富從2013年開始每季度聘請第三方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業務數據進行專項審計,對業務的真實可靠性出具報告。我們定期對公眾披露,其中就包括了風險指標,大家關注的逾期率等。截至2014年年底信而富2.8%的逾期率,是比較健康的,而且是真實的反映。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認為,P2P網貸行業資訊披露應聚焦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現資金運作透明,通過第三方資金託管,有效隔離平臺自有資金與借貸業務資金,防止平臺自融;二是實現P2P業務透明,在兼顧融資者隱私保護的前提下,面向投資者充分、合理地披露融資者、融資項目資訊,減少投融資雙方資訊的不對稱;三是實現網貸平臺透明,以統一的口徑,向監管層披露平颱風險管理體系和核心運營資訊,減少平臺與監管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為監管層從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角度開展保護金融消費者創造必要條件。
總之,風控依然是P2P平臺生存發展的根本。(記者 于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