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面對壓力底氣足(熱點聚焦)

  • 發佈時間:2015-05-29 07:4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俊嶺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臨近6月,一系列重要經濟資訊密集發佈。週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4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6%,扭轉了一季度負增長的局面。同日,央行在其發佈的年度報告中預計,儘管下行壓力加大,但今年中國經濟仍將處於合理區間並將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速。專家表示,穩增長措施的“發酵”是近期經濟企穩的直接動力,人們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未發生改變。未來,隨著經濟不斷轉型升級,中國經濟必將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7%增速有強支撐

  對中國經濟而言,“下行壓力”無疑成了今年前幾個月的關鍵詞,“增速放緩”“過剩産能”“利潤下滑”等問題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嚴重。

  央行在《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14》中指出,從國際看,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出現分化,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大,導致新興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需回升可能相對有限;從國內看,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工業産品價格持續下降,生産要素成本上升,一些領域仍存在風險隱患。

  不過,就在中國經濟即將步入下半場的時候,人們也看到了積極的變化。如,剛剛公佈的4月份工業利潤增長數據就呈現出“工業生産及銷售穩中略升”“投資收益貢獻利潤增長”以及“電力、化工等行業利潤增長明顯加快”等諸多結構性亮點。央行在年報中強調,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創新驅動,持續釋放的發展潛能將支撐中國經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探底後基數較低、企業自身求新求變與一季度減稅、降息等穩增長措施的陸續發力,無疑是相關數據企穩的重要原因。“在總體增速不高的背景下,企業利潤的回升意味著增長的內涵更加豐富了,即‘水分少’‘品質高’‘效益好’的增長。”權衡説。

   政策工具足夠多

  減稅、降費、降息、降準、促進投資、鼓勵創業……今年以來,政府“穩增長組合拳”的招數著實不少。如,國家發改委其不僅在本月內批復了超過4500億元的基建項目,及時放寬了企業發債條件,而且一下子發佈了總投資1.97萬億元的PPP推介項目,涵蓋水利、市政、交通、資源環境等領域,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及運營。

  分析人士預計,今後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既有空間,又有可能。央行透露,今年將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做到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管理,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新常態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增速下降。很多美國學者也認為,新常態下中國‘趕超性增長’的性質並未改變,只是趕超的速度、動力、重點有所轉換,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變得日益重要。”權衡表示,穩增長工具的使用並非追求高增速,而是通過為民生、就業、公共福利提供保障,為增長模式的轉化爭取時間和空間。

   “內升外合”彰顯潛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專家認為,從內部看,在深改紅利的催化下,中國經濟自身不斷的轉型升級將會激發越來越多的新增長點;從外部講,“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實施將讓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分享巨大的商機。

  “改革其實就是一個糾正資源錯配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必然有陣痛,但陣痛過後,資本、人力、原料等要素終將獲得更優的組合。”在權衡看來,中國經濟的潛力有三大方面:一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內需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二是科技創新和進步的加快將促使中國的全要素生産率持續提高;三是未來全球經濟的回暖將復蘇出口市場,從而改善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

  對於中國經濟接下來的表現,很多學者都給出了樂觀的估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認為,中國可以保持非常可觀的投資增長力,今後幾年可保持7%甚至更高的增速。

  此外,發改委的一項研究亦表明,“十三五”時期到2025年前後,中國仍處於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中國每人平均GDP到2020年時將超過1萬美元,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