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五常大米的沉浮 “農業再造”的縮影

  • 發佈時間:2015-05-27 19:01:00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日羊城晚報報道,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産量至多為105萬噸,但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記者隨即在五常市採訪了多家米業企業,一些廠家將不同品種水稻摻在一起,加工成所謂“調和米”。甚至,由於“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

  某種意義上説,五常大米被大範圍倣冒,實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們若干年來的市場,山寨風氣熾烈,加之智慧財産權保護的疲軟乏力,更是助長了不法商家鋌而走險、打擦邊球的底氣!現實中,針對五常大米的打假行動,時常要面臨著兩個層面的掣肘。一方面,倣冒者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策略,善於規避法律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在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下,“其他地方”明顯缺乏盡心打擊假五常米的動力。

  非但如此,五常大米所遭遇的內憂外困,更表現在內部生産環節的混亂與無序。在共同的“原産標識”下,五常當地的米業企業,卻未曾形成共同的生産流程、共同的産品標準。於是乎,有廠家堅持做“單一品種的五常大米”,有廠家卻堂而皇之地加工所謂“調和米”。這種源自內部的,價值取向和工藝規範的分裂,勢必將稀釋“五常大米”整體的品牌含金量。

  缺乏必要整合的五常大米産業鏈,仍是小農生産、分散農業的典型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渠道成本奇高,而且極可能呈現出短視、無序的狀態。而現代意義上的“名産農業”,理應意味著本地價值認同的一致化,意味著生産過程的規範化——顯而易見的是,只有盡可能精簡“輸出窗口”,培植起“産地標識”所對應的知名企業,才可從根本上實現“五常大米”的信譽重建。

  五常大米的走紅與坎坷,足可以被當成是傳統農業現代化改造的一個縮影。它既展示了“品牌名産”戰略所能帶來的紅利,也揭示了傳統生産模式所蘊含的危機。相較于培育起一個卓越的農産品牌,如何在“品牌收穫期”理性而為,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探究的議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