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軍報:少數國家公開挑釁 一味妥協退讓不能解決

  • 發佈時間:2015-05-27 09:12:00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強軍當有高度文化自信

  習主席強調:“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回顧我軍80多年的歷史,正是因為強烈的文化自信,我們才會在內外交困的艱難處境下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會在日寇的血腥屠殺下堅信“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才會在武器裝備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一次次展現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文化自信不僅是先進軍事文化的鮮明特質,也是我軍不斷壯大的力量源泉。

  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影響下,時下部分人表現出“自卑自棄”的文化心態,對西方強勢文化頂禮膜拜、言必稱西方,而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革命傳統文化則抱有成見,認為是過時的、守舊的文化。這種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軍營,對強軍事業極為不利。

  自信才能自尊,自信才能自強。強軍路上,我們只有具備革命先輩那樣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展現直面挑戰、披荊斬棘的魄力與膽識;才能向著心中的夢想不斷走向超越。

  (一)

  軍隊乃至戰爭的較量,最終是文化的較量。

  一個有著高度文化認同的民族,必然是凝聚力、生命力強大的民族;一支有著強烈文化自豪感的軍隊,必然是自信力、戰鬥力強大的軍隊。我們打造強軍文化,實現文化強軍,首先要對中華民族及人民軍隊的優秀文化懷有深知深愛和無比的自信。唯此,強軍的底氣才更充足,根基才更牢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嘆。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敘述:“當朱棣指示姚廣孝率領2180名學者進行包羅萬象、長達4000卷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編纂工程時,處於文藝復興前夜的歐洲,對印刷術還一無所知。”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多次感嘆:“當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認字書寫的時候,中國已經到處都是書籍了。”他對儒家更是推崇備至:“那個聖人是孔夫子,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決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從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軍事文化,亦是卷帙浩繁、光彩奪目、光耀後人。《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及其臣下封胡、風後、力牧等人就留有兵書數十篇,以後歷朝歷代都有大量兵書著錄。及至近代,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更把軍事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中華文化是文明的集大成者。從天文地理到政治經濟,從兵家謀略到戲曲文藝,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釋道和諧共生。中華文化經受了曲折歷史和時代的磨難與考驗,經受了各種異域文化的衝擊與碰撞,卻巍如泰山、綿延不斷、魅力四射。即便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中華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求自強等思想,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芒,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推崇的文化典範。其傳承之悠久,內涵之豐厚,生命力之旺盛,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文化和文明能與之相媲美。

  回望過去,我們的文化一度遙遙領先、引領潮流,只是到了近代,比封建制度先進的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我們在轉型和創新上放慢了腳步。今天,中華民族迎來新一輪的蓬勃振興,新一輪的文化長征號角已然吹響,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自豪:一個充分發揚中華文化、實現文化強軍的歷史機遇再次光臨。

  (二)

  梁啟超説:“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文化植根于歷史,又影響歷史。軍事文化,體現著軍隊及社會對待軍事的價值取向、觀念意識和精神風尚,更深刻影響著民族和國家對於安全威脅的因應方式。

  中華民族自誕生起,就以昂揚雄健之氣概,敢於開拓之勇力,青春蓬發之精神,創造著屬於民族的榮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翻閱史書,春秋時代,俠客遍地、武士風行,貴族聖賢講求文武雙修,大都下馬能文、開工能武。孔子倡導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射(射箭)和禦(騎馬)均為當時重要武藝。那時候的中國人,不喜歡一步三搖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那些逐鹿爭雄的大國,個個強悍善戰。伍子胥頭懸國門,荊軻易水訣別,項羽力拔山兮,田橫五百壯士殺身成仁,無數氣吞山河、慷慨悲壯的故事千古傳頌。

  及至強漢,尚武之風日盛,衛霍橫掃大漠,張騫西域鑿空,班固投筆從戎,耿恭絕域逞雄。西元前36年冬,大漢王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統率4萬漢胡大軍,奔襲三千里擊滅北匈奴,斬郅支單于于康居城下,留下千古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正是中國人骨子裏血性剛強的展露,是中華民族激昂豪邁的迴響。

  盛唐富國強兵。氣度恢弘的詩歌,不少反映出建功沙場為當時人所熱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

  與這種剛勁之風相伴而生的,是輝煌的軍事文化。百家爭鳴、千川匯聚。“兵家”獨樹一幟,被譽為“世界第一兵書”的《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部軍事著作。英國空軍元帥約翰·史來瑟曾驚嘆道:“孫子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麼驚人的時新——把一切詞句稍加變換,他的話就像昨天剛寫出來的一樣。”老子、墨子、管子、荀子等學派也有自己的“兵學”見解。儒家認為,立國之本是“足食、足兵、民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與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尚武並非唯暴力論。從我們的先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可看出,使用“武力”是為了制止、消滅暴力。中華武德崇尚“義戰”與“人和”,孫武認為“有道”是奪取勝利首要條件,管子也認為“舉之必義”,吳起強調“先和而造大事”,孫臏主張“以人為貴”。《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就是説,早在上古炎黃氏族融合時代,黃帝之所以能最終被諸侯尊為“天子”,就在於崇尚武功的黃帝把“修德”與“振兵”結合起來,不僅尚武,而且善於聯合和相容其他氏族部落。“武”與“德”“強兵”與“和平”統一起來,這是中華民族武德的大智慧。

  從制敵謀略到治軍思維,再到崇仁尚義的戰爭觀,以及充盈其間的愛國憂民之情懷、捨身報國之擔當、忠肝義膽之氣概、勇猛無畏之血性、昂揚豪邁之精神,千年曆史波瀾壯闊,創造了中國優秀傳統軍事文化,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錚錚將士和民族英雄,至今仍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持續不衰的魅力。

  (三)

  如果説,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尚武之風,造就了中國軍事文化的第一座高峰;那麼,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則迎來了中國軍事文化發展新的“黃金時代”。

  有軍史專家統計,人民軍隊自建軍以來,共打過大小400多個戰役,敗仗僅有10個。

  這支軍隊,起家一窮二白,卻像“大熔爐”一樣,有著能夠熔化一切的無窮力量。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和接受和平改編共188萬人,包括將領1500余名,涉及陸軍240個師,海軍大小艦艇97艘,空軍飛機128架。188萬來自敵對營壘的官兵,全被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轉化、改造了。解放軍派去一名指導員,就能徹底改造百十人的一個連,派去幾百人的工作團,就能徹底改造幾萬人的一個軍或一個兵團。這在世界五千年戰爭史上,獨一無二。

  這支軍隊,一度只有“小米加步槍”,卻勇猛無畏、令敵膽寒。1900年,兩萬多人的“八國聯軍”便可橫行中國直入北京;可是在1950年,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十六國聯軍”剛接近中國東北邊境便被志願軍打得大敗而逃。朝鮮空戰,美空軍飛行員有相當一部分參加過二戰,飛行時間均1000小時以上。年輕的人民空軍飛行員,個人飛行時間僅100小時左右,飛噴氣式飛機的時間平均只有20多小時。就是這樣一支軍隊,以“空中拼刺刀”的豪氣,迎擊世界頭號強敵。美國飛行員後來心有餘悸地説:“他們好像要跳出飛機和我們近身格鬥似的。”松骨峰戰鬥,志願軍戰士邢玉堂被美軍凝固汽油彈擊中,他帶著呼呼火苗撲向敵人。在這個“火人”面前,美軍士兵只能看見那把尖頭帶血的刺刀,他們由於恐懼而渾身僵硬。邢玉堂連續刺倒幾個敵人後,緊緊抱住一個美國兵,咬住他的耳朵,兩條胳膊像鐵鉗一樣箍住敵人肉體,直到兩人都燒成焦炭。一次又一次殊死搏鬥,志願軍以落後裝備頂住了強敵進攻,創下世所罕見的壯舉。史達林得知這一仗的情況,不禁感慨:中國軍隊真是一支偉大的軍隊!

  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大渡河精神、南泥灣精神、抗大精神、狼牙山精神、老航校精神、上甘嶺精神,到空中鐵拳精神、海上猛虎精神、神威精神、“兩山”精神,從南沙精神、紅其拉甫精神、甘巴拉精神,到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太精神,從黃繼光精神、邱少雲精神,到雷鋒精神、王傑精神,等等,每一種精神背後都是一卷史詩、一座豐碑、一個寶庫。正如毛澤東所言,“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80多年的非凡征程,人民軍隊造就了一個個至今難以複製的奇跡,不僅開創了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的新局面,對於世界軍事舞臺也已産生並將繼續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四)

  思往日深者,見未來遠。

  文化的力量,是最持久最頑強發揮作用的力量,也是能最終制勝的力量。那麼,人民軍隊制勝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勝利之魂——

  “在解放軍那裏,‘黨指揮槍’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美軍如是感嘆,“在戰爭中還從未發現一支健全的共産黨軍隊陷入解體。不管這支軍隊如何遭到慘敗,損失如何嚴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見勝利的前景,他們總是能從暫時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只要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避免在肉體和精神上陷入崩潰”。

  三灣改編開始了一個創舉,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創舉一經建立就顯示出巨大威力,成為我軍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源泉。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鬥爭的經驗時就講,“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陳雲也曾説過:“我們的軍隊也會打敗仗,但是打不垮。被人家俘虜去,還一個一個跑回來。在別的軍隊裏頭,一個連長、團長、師長反水,就可以把隊伍帶走,可是我們的軍隊不是這樣。某個什麼‘長’反水,下面的戰士可以把他殺了,不跟他去。這是什麼力量呢?這是黨的力量。”

  官兵一致、尊幹愛兵、實行“三大民主”,激發出無窮戰力——

  抗戰相持階段,蔣介石準備效倣共産黨,宣佈派前線1/3的兵力到日軍後方開展遊擊戰,“以打遊擊起家的中共亦為中國人,中共可以打遊擊戰,國軍當亦能打遊擊。”但這麼多的國民黨軍進入敵後,對日遊擊卻沒有打成。為了訓練遊擊戰的幹部,蔣介石于1939年在湖南衡山開辦了“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主要請第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所率的一批八路軍教員任課。

  共産黨的教員們坦率地介紹,打遊擊戰的根本前提是軍民打成一片,官兵同甘共苦,並列舉了八路軍從總司令到士兵都吃一樣的伙食、穿一樣的衣服的例子。國民黨軍官聽後無不嘆息:“不要説軍長、師長,就是要求自己部隊的連長與士兵過一樣的生活也辦不到。”

  依照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借鑒西方資産階級民主思想,結合我們的實際,發展形成了以政治、軍事、經濟“三大民主”為主要內容的人民軍隊的民主制度,一以貫之地堅持下來。官兵們所享有的民主的深度、品質及氛圍,都是其他任何軍隊不可比的。

  把人民利益舉過頭頂,使勝利有了最深厚的力量之源——

  70多年前,延安寶塔山下一篇《為人民服務》傳頌至今,道出了這支軍隊的宗旨本色:“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人民軍隊不僅用熱血和生命保衛人民幸福生活、詮釋著宗旨本色,也時時處處體現著為民之情和愛民之心。

  朝鮮戰場一次激烈山地防禦戰中,志願軍從正面一次次發起衝鋒,傷亡慘重卻攻勢不減。開始南韓軍人不理解,中國軍人為什麼不改換一個進攻方向。後來才發現,山頭兩側下方是朝鮮村莊,中國軍隊如果從側面發起進攻,很容易傷及無辜朝鮮百姓。這一發現,使南韓軍人的良心受到極大震撼。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在遭受核污染威脅的福島附近地區,日本自衛隊官兵以自己健康為由拒絕進入災區。當地市長非常氣憤,指著日本軍人説:“中國的解放軍救災時怎麼都能處處衝在前面呢?”

  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自然贏得了最廣泛的擁護與支援,這樣的軍隊如何不能取得勝利?陳毅説,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廣大老百姓“最後一碗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子送到戰場上”的故事,至今令人動容。

  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人民軍隊還總結創造了一系列思想理論、方針原則和戰略戰術,遊擊戰“十六字訣”、解放軍“十大軍事原則”等,無不閃耀著深邃智慧的光輝。

  縱觀古今中外,不論是軍事思想、優良傳統,還是制度設計,人民軍隊獨特的文化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是世界軍事文化的瑰寶,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靈魂命脈。

  (五)

  1924年冬,留學美國的聞一多在給友人梁實秋的信中,憂心忡忡地説:“我國前途之危險不獨政治、經濟有被人征服之慮,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禍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

  時間走過了近一個世紀,如今,聞一多先生的憂患卻更為真切。

  地球越來越“小”了,文化的交流融合越來越多了。一些西方國家以“歷史終結論”自居,不無得意地認為,他們的制度已成為主導世界發展的大趨向、是唯一的一條道路,並幾乎是強制性地向世界推行他們的文化價值標準。

  西方分化瓦解蘇聯,就是從否定蘇共蘇軍歷史開始的。敵對勢力不斷對我實施西化、分化、醜化、妖魔化,企圖通過歪曲、篡改、抹黑我黨我軍歷史,動搖我們的價值觀,動搖共産黨領導的歷史根基,最終達到推翻共産黨領導、搞垮支解中國的圖謀。網路上對黃繼光、邱少雲、雷鋒的詆毀,就是西方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輸入的表現及結果。

  防範和解決這些問題要靠我們自己。在西方主導的話語體系裏,我們發聲不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造成文化輸入思維慣勢,以為西方標準就代表世界標準,缺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精神,文以鑄之。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核心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也不應該改變。在文化趨同的全球化浪潮中,亦不例外。我們需要持續改革開放,但東方的智慧,不但不能在全球化現代化當中迷失,還應當繼續傳承和發揚,這是我們民族的血脈。站在時代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我們當有客觀的心態和認知,有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的底氣,有面對西方“文化攻心”而屹立潮頭的政治定力,有辨別真偽、批判抵禦不良外來文化的深刻洞察力。

  面對網路上一些不懷好意者歪曲我黨我軍歷史、選擇性解讀歷史,我們要敢於亮劍,爭奪制網權、制言權;面對有的大國的對外霸權,西方媒體閉而不言、一葉障目,我們要率先主導發聲,讓世界聽到正確的聲音,以文化的力量回擊文化的“進攻”,在軍事軟實力的較量中決戰決勝。

  (六)

  國際社會紛紛擾擾。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漸漸不得人心,覺醒過來的人們發現,中國倡導的和平發展模式才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才是社會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有一種現象令人深思。當年,我們打不過別人時,被別人無情地打過,打得很厲害,而且長期挨打;然而今天,當我們已經具備打擊別人能力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採取粗暴的方式,開動戰爭機器,用武力去解決問題。我們用行動為全世界作出了示範和榜樣,與一些國家的霸權主義形成了鮮明對照。一個民族的崇高和偉大與否,高下立現。

  中國文化骨子裏是勇敢的、堅毅的、頑強的,從不存有怯懦與屈服。最集中、最深刻的體現: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麼?但是,我們文化的血液裏還更具有包容與和諧。我們應對少數國家的公開挑釁,完全可以採取非常強硬的姿態,但這是否是最理性、最科學、最對我們和對世界有利的方式呢?時代的發展,要求國際社會有問題坐下來商談,用時間換空間,用時間化解各種矛盾衝突。許多問題並不是靠強硬就能解決的。當然,也不是靠一味妥協退讓就能解決。我們需要懂得,在解決相互間矛盾爭議中,不能簡單地用強硬與柔和這兩種標準來衡量,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方式手段可供選用。

  我們應當超越或強或軟的思維定勢和觀念束縛,運用更高的智慧、更多的途徑、更豐富的工具、更創新的理念,來勇敢地、理性地、科學地、有效地面對和處理各種複雜局勢、重大問題、尖銳矛盾和兩難困境,從而把我們處理國際事務和利益爭端的格局帶向一片新的天地。這就是我們在古老傳統文化土壤之上孕育出的當代中國的嶄新民族文化和嶄新軍事文化。

  當然,軍事功能有其天性,從而國家處理矛盾衝突的方式手段選擇有其合理區間,既有上限,也有下限,一旦觸碰下限時,無疑會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不必擔心的。

  (七)

  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論中國》一書中如此表述:把現實變為歷史,人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時光在流逝;但是要想反轉過來,讓歷史變為現實,卻只有中國人可以做到。

  66年風雨滄桑之磨礪,特別是30多年改革開放披荊斬棘的探索和披堅執銳的創新,給古老的中國添加了無限的青春活力,不斷再現歷史的輝煌。

  習主席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全軍政工會上明確要求,加強軍事文化建設,打造強軍文化,培養部隊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我們要教育年輕官兵對自身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在深化認識中傳承紅色基因。當下,一些官兵不能保持我軍優良傳統,就是因為對我軍文化發展形成歷史、根源知之不多、理解不夠,不懂蘊含其中的寶貴价值,乃至産生模糊認識。讀懂了我們的過去,才能深刻理解人民軍隊的文化內核,才能從內心深處洋溢出無比的自豪;同時,要善於鑒別比較,認清域外對我文化輸出的侵略立場、政治圖謀,不為浮雲遮望眼,培塑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品格,以更自信的姿態奮進在強軍路上。

  我們要不斷創新內涵、延續優勢,增強文化的生命活力。正如列寧所言:“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回復,但它實質上是和舊東西根本不同,是更高級的東西。”文化自信不是沉湎於以往的故事,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出更大的自信。弘揚軍事文化並不是復古,目的是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在傳承好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和血脈的同時,吸納外域軍事文化的有益成分,豐厚自身文化素養,使之成為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戰鬥力,繼續不斷地塑造忠誠之師、智慧之師、神勇之師、嚴明之師、正義之師。

  我們的文化要不斷漂洋過海,不斷放射出永遠的、嶄新的、鋪天蓋地的光芒,照耀人類前行步伐,引領影響世界。要構築出強軍所需要的空天文化、海洋文化、網路文化,在這些方面展現我們文化的魅力,使我們的文化始終站在世界的頂端和前沿,讓國際社會認知我們的文化自信,不由自主地為中國文化“叫好”“點讚”,從異域的聲音中感受另一種文化的高尚和先進,由此而産生一種絕妙的自信。

  放眼全球,中國魅力日益展現。“一路一帶”的開闢,惠及沿途諸多國家,吸引全球目光。亞投行的發起創設,引來五六十個國家踴躍加入,涵蓋除美國、加拿大、日本之外的主要經濟發達國家。高鐵縱橫萬里,正向國外賓士。亞丁灣護航、葉門撤僑行動,一聲令下,人民軍隊毅然拯救危急,世界為之讚嘆。儘管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從未有過稱霸意願,但中國必然強大起來卻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和世界必須接受的結果。

  穿越80多年曆史的天空,一道道“興國之光”正照耀著我們的前進之路。持續糾風除弊,洗滌了塵埃污垢,人民軍隊更加煥發生機;新一輪改革大幕已然拉啟,為我們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我們應朝氣勃發、敢破敢立、開拓進取。文化強軍,正逢其時;強軍文化,當立時代潮頭。(余愛水)(解放軍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