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王曉東:孜孜探尋人類生命的新知

  • 發佈時間:2015-05-27 08:31: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楊維漢

  北京西北郊,僻靜的生命科學研究園區裏,坐落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層紅色小樓——這裡,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的研究所。

  所長王曉東—個子不高,黝黑健碩的漢子,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料”院士,他用自己獨到的管理方式和學識眼光,引領著一批最傑出的科研人員,在這裡篳路藍縷,嘔心瀝血,探尋人類生命的新知。

  歸國創業——種好一片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

  細胞凋亡規律研究,係王曉東在美國從事的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可以揭示生物生長與死亡的規律,為人類癌症及傳染病等疑難病症的治療提供重要科學理論依據。

  自1995年獨立工作後,短短幾年,王曉東就獲得了多項國際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學術論文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成為該領域知名學者。

  2004年4月,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中國內地20多萬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審相當嚴格,需要經過多輪秘密投票程式。他的入選證明了自身實力。

  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于2003年開始籌建,2005年正式揭牌成立,王曉東被聘為所長。他毅然選擇回國,投身中國的科研事業。王曉東説:“北生所是國家科技體制、科研管理改革的試驗田。這對於報效國家和個人事業的發展都是好機會。”

  寬鬆和諧——營造環境回歸科研本質

  北生所做的是探索性基礎研究,科學家需要在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下展開研究。

  “在這裡,包括曉東在內,我們大家都是平等討論交流,都是直來直去,不用拐彎抹角,只對事、不對人。這是個純粹簡單的地方,大家一起做研究。”實驗室主任邵峰説出了他在這裡工作10年的原因。

  “我們這裡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所長不干涉學術自由。如果所長整天問我幹了什麼,告訴我該幹什麼,那就沒法幹了。”邵峰説,“曉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科研環境。”

  “所裏會有輕鬆的懇談活動,大家坐在一起隨便聊聊最近的新想法。這對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圍幫助很大。”黃嵩説。在北生所,科學家擁有很大的科研自主權,而非行政官員決定科研選題。

  “真正原始創新的科研無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靈上的自由。”王曉東從科研角度,闡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

  長期的寬鬆環境會不會使科研人員産生惰性?面對疑問,王曉東説:“我們實行的國際小同行匿名書面評估,要求10年內做到國際領先。這個杠桿還是很有力度的。”

  尊重學術自由,提供一流服務,行政圍繞科研轉。北生所盡最大努力,為科研人員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援。

  追求原創——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王曉東的北生所追求原始創新,而不是跟著別人跑的“山寨版”。

  所裏的李文輝研究團隊對B型肝炎病毒的新發現,不僅回答了關於B型肝炎病毒感染至關重要的科學問題,而且從根本上突破了B型肝炎相關研究最重要的技術瓶頸。

  “文輝的研究在突破之前,較長一段時間裏也沒發什麼論文。但是我和他聊過,發現他對每一個技術環節都有很清晰的分析和判斷,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支援他的研究。”王曉東説。

  對人的判斷和堅持,源於王曉東對基礎科研的理解:前面有沒有路不知道,可能要翻過山才能找到一條通路,但也可能只找到一處斷崖,那這條路就不通了,還要繼續找下去,所以科學家探索新知要耐得住寂寞。

  “希望我們北生所的青年科學家在中國的土地上能作出影響世界的發現和發明。把創新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追求,就要立足長遠,把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起來。在有足夠量的積累之後,必然有質的飛躍,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曉東説出了自己的心願。

  據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