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利被肆意濫用 淪陷“黑色尋租”空間

  • 發佈時間:2015-05-27 02:31: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受理髮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申請23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2.8萬件,同比增長12.5%,申請量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

  然而,儘管專利申請量龐大,但其中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十分有限,而且私下特殊目的專利交易日益氾濫——有的企業購買專利用於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享受國家稅收、資金扶持等方面優惠;有的人購買專利用於考研、評職稱,還有的市場價值很低的“專利垃圾”甚至出售給服刑人員,成為減刑工具。這種專利變現的渠道正在成為一塊“黑色尋租”空間。

  分析我國的專利使用和保護現狀,首先是基數大,轉化率低,龐大數量專利的價值普遍不高。據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受理髮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申請23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2.8萬件,同比增長12.5%,申請量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

  儘管擁有如此龐大的專利申請量,但絕大多數停留在概念裏,並未轉化為實際生産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技術市場發展諮詢專家林耕稱,在全國22萬項目合同裏,只有2571個是專利轉讓合同。如果把專利授權數做一個分母,那麼專利轉讓實施率則僅有0.41%。

  “國內專利中至少七成以上價值有限。”業內人士透露,專利價值普遍不高是造成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該人士舉例説,他曾接手轉讓一個實用新型專利質押貸款,為口服液瓶蓋的開啟方式,事實上,相關瓶蓋開啟方式的專利屢見不鮮。“這種專利價值非常低,貸款給他可能連利息都還不上。”他還接觸過一個醫藥領域專利,由於並未拿到國家準字號,後期轉化為藥品的投資會非常大,也難以在市場上流通。

  其次是專利權淪為純粹“門檻性”工具被隨意使用。楊偉民透露,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專利其實有很多,但大都限于私下交易,其交易目的也並非為做成商品,而是利用它較快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享受稅收、資金扶持等方面優惠。

  通過網路記者聯繫到一家智慧財産權交易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説,他們可以為參評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專利,發明專利價格在5到6萬元,實用新型專利約為5000元,而且“包拿證”,實用新型專利6個一起“打包”購買還有優惠。

  為證明確有專利,他向記者展示了今年新近申請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具有照明功能路由器”,售價在3500元。他表示,一旦確認購買,會通過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做變更,十分方便。賣家還表示,通過其購買專利用於考研、評職稱的也不在少數。

  現實中,有的市場價值很低的“專利垃圾”甚至出售給服刑人員,成為減刑工具,用來花錢“贖身”,這種專利變現的渠道正在成為一塊灰色地帶。 此外,國內專利評估機構普遍缺乏權威性,估值背離真正價值。由於專利估值與融資額多少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且融資額度通常是專利估值的50%以下甚至是10%,不少專利評估機構為迎合市場需要,存在虛高。有專家稱,曾目睹過一款烤鴨爐的專利評估價值高達估值數億元,明顯超過其應有價值,“套現”目的明顯。

  (據經濟參考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