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李天初:不停追趕時間的人

  • 發佈時間:2015-05-27 02:31: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他是中國時間頻率計量領域的帶頭人之一。

  他主持研製的“NIM4鐳射冷卻—銫原子噴泉鐘”和“NIM5鐳射冷卻—銫原子噴泉鐘”,將我國的時間頻率基準水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標誌著中國成為國際少數具有獨立完整時間頻率計量體系的國家之一。

  他和同事們共同努力,將NIM5噴泉鐘精確度達到 2000萬年不差一秒,2014年8月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鐘之一。使我國成為第8個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在國際標準時間産生過程中不僅擁有話語權,更具備了表決權。

  自1981年進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來,李天初似乎一直在和時間賽跑。30年的艱難探索和無悔付出,都是為了離時間近一點,更近一點。

  5月20日,李天初院士因為在時間頻率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家質檢總局評出的“我身邊的計量人”榮譽稱號。

  “時間其實是一個人類認知自然裏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李天初告訴記者,“最初的概念就是從天文觀測開始的,它的單位是秒,就叫天文秒。上世紀中期,物理學的發展,特別是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使得物理現象的穩定度遠遠超過了天文現象。科學家就設想,能不能用物理現象代替天文觀測來定義時間。”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原子秒”代替“天文秒”。現行秒的定義就是一種鹼金屬——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所持續的時間。從此,實驗室型銫原子鐘開始復現秒的定義,成為時間頻率計量的基準裝置。

  早在1997年,李天初就主持研製2型3台鐳射冷卻—銫原子噴泉鐘,復現秒定義,作為中國秒長基準。其中“NIM4鐳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裝置” 開創了我國新一代時間頻率體系的源頭。2006年,此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NIM4銫噴泉鐘研製成功的基礎上,李天初又主持研製了NIM5銫噴泉鐘,于2010年通過專家鑒定,不確定度2×10-15,相當於1500萬年不差一秒,標誌著中國成為國際少數具有獨立完整時間頻率計量體系的國家之一。

  聽上去高大上的時間頻率基準,和我們普通人又有哪些關係呢?“準確可靠的時間頻率計量是國家核心戰略基礎的一部分。許多重要領域,如衛星導航、通訊、電力、交通等的安全運作都要依靠高精度的時間頻率。NIM5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我國的北斗衛星提供時間頻率計量的技術支援。”李天初告訴記者。

  為了讓時間準一些、更準一些,李天初和課題組同事共同努力,將NIM5噴泉鐘不確定度提升到1.5×10-15,相當於 2000萬年不差一秒。2014年8月,NIM5銫噴泉鍾經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鐘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標誌著繼法、美、德、意、日、英、俄之後,中國成為第8個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

  在追逐時間精準的道路上,李天初一刻不停。目前,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已經開始了下一代NIM6銫噴泉鐘的研究,目標是6000萬年不差一秒,為中國在時間頻率領域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而努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