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青年農民創業:“空殼村”變“閩臺生態文化村”
- 發佈時間:2015-05-26 15:52:2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廈門5月26日電(記者 蘇傑)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濟生緣合作社社長、青年農民陳俊雄正在啟動一個與臺商合作的項目——濟生緣鳳梨館,台灣方面的合作者是“鳳梨博士”黃來裕等,項目首期投資100萬元人民幣,建設一個生産鳳梨酥的“觀光工廠”,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台灣名産鳳梨酥。
黃來裕從台灣引進了鳳梨苗,濟生緣合作社已種下二三畝“鳳梨田”。黃博士説,要把台灣的鳳梨文化引進來。
今年35歲的陳俊雄是一位農民創業者,他帶領村裏的一幫80後、90後的小夥伴,開闢了遠近聞名的院前社濟生緣“城市菜地”。
陳俊雄初中畢業以後就離開村子到外地打工,2014年3月,他回家時,青礁村主任顏鳴秋對他説,廈門正在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其實質就是讓老百姓積極參與社區和鄉村治理、自己動手建設美好家園,村主任還帶他去參觀了一個先進村。回來後,陳俊雄下定決心,要借“共同締造”的東風,改變家鄉面貌。
陳俊雄所在的青礁村院前社是一個自然村,被稱為“廈門的菜籃子”,村裏種菜能手很多,陳俊雄選擇的創業突破口就是種菜。
院前曾經是一個很熱鬧的村子,可這些年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院前成了一個冷清的“空殼村”。如何把小夥伴們召喚回來呢?陳俊雄找人商量後成立了“濟生緣合作社”,模倣網上“開心農場”的做法來經營城市菜地。經過發動,合作社首批招募了15名本村的年輕人,大家動手開墾了二三十畝閒置土地,“城市菜地”建起來了。
陳俊雄介紹説,“城市菜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村民以前自己種菜,一畝一年最多只有3萬元的收入,而現在通過“城市菜地”模式,讓市民通過出資認種的方式加入進來,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可達到8萬元。很多村民看到實惠,要求加入合作社,許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加入。目前,合作社發展到30名成員,“城市菜地”吸收了300多名會員。
“城市菜地”有了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陳俊雄又在謀劃新的增長點。他計劃在村裏建一個“蔬菜交易中心”,帶動本村和周邊村的蔬菜銷售,讓菜農減少賣菜的中間環節,獲得更大收益。
陳俊雄表示,村裏年輕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一些年輕人整天覺得無所事事,加入合作社之後,他們清晨六七點就來到菜地忙這忙那。由於下地勞作時間增多了,一些人的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
1989年出生的顏中民大專畢業後就回到村裏閒蕩,加入合作社後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一個支點。他説:“我好像變了一個人,現在生活變得充實而積極。”
村裏的老人也覺得,這幫“渾小子”變了,變得“靠譜”了。因此也紛紛支援年輕人的創業行動。
原來在區文體局工作的顏莉勤辭職回村,擔任濟生緣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她認為,在村裏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和發展空間。
今天的院前社,城市菜地綠意盎然,紅磚古厝煥發生機。富起來的村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濟生緣合作社又率領大夥開展“美麗村莊、清潔家園”建設。台灣大學社區營造專家李佩珍女士也在院前社租房住下,協助村民對村容村貌、房前屋後進行規劃、改造、提升。院前社借鑒台灣經驗開展了“垃圾不落地”活動,全村配置了300多個垃圾桶,專門的垃圾運輸車一天早晚2次運走垃圾。
院前社正在謀劃轉型升級。濟生緣合作社和村民商量,引進資金對村裏閒置的古民居進行修繕、改造,適度開發咖啡館、民宿、私房菜、博物館等文化旅遊産品,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記者看到,濛濛細雨中一座名叫“大夫第”的古厝正在被修繕,這裡將開辦一間“國學館”。一名叫馬克的臺胞也在院前社租了一間古民居,準備開發。
陳俊雄説,借助“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東風,通過我們的創業和努力,院前社由“空殼村”變為“閩臺生態文化村”,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産業優、生態美、百姓富、臺味濃”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