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撐起增産新支點

  • 發佈時間:2015-05-25 16:34:00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穩,則天下安。

   

      作為糧食總産量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糧食商品率和糧食調出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的省份,河南省貢獻給全國人民的正是這樣一份最可貴的“穩”與“安”。

   

      一組數字可以印證這一點:河南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除滿足全省1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和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需求外,每年還向國家貢獻200億公斤以上的商品糧及其製成品。河南省糧食産量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連續11年穩定增産。2014年,在遭遇特大旱情的情況下,該省糧食總産量達到577.23億公斤,增産5.86億公斤,實現“十一連增”。

   

      “大災之年,我省糧食能獲得豐收並再創新高,除了‘政策好’‘人努力’之外,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産科技支撐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功不可沒。”河南省農發辦主任龐學孟説,項目實施4年來,輻射帶動6000多萬畝均衡增産,八季作物累計增産糧食46.67億公斤,總增效97.66億元。

   

      如今,在河南,高標準糧田建設的“硬實力”與科技支撐的“軟實力”兩翼齊飛,相得益彰,共同支撐起糧食穩産高産的新支點。

   

      創新模式:用高科技撐起“高標準”

   

      近年來,河南農業綜合開發集中資金,改造中低産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糧食核心區。通過打井挖溝、硬化田間道路、規劃電網林網,高標準糧田建設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成網,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提高了抗災減災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河南糧食增産潛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3年,河南農業綜合開發累計建成高標準糧田972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14.5億公斤,佔全省同期新增糧食産量32.35億公斤的44.8%,項目區糧食單産較非項目區普遍高出100公斤以上。

   

      然而,高標準糧田建成之後,如何切實發揮糧田基礎設施的功能與作用,穩定提升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是擺在河南這樣一個農業大省和糧食大省面前的現實課題。

   

      “‘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順勢而出!”龐學孟説,該項目由省農發辦牽頭組織,依託省農技推廣總站、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三家省級技術單位,省、市、縣三級聯動,在全省30個糧食生産大縣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對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進行集中科技推廣示範。通過搭建平臺、聚集人才、整合技術、穩步實施,開創了科技支撐糧食增産的新模式。

   

      據河南省農發辦副主任黃幸福介紹,2010年至2014年,河南省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費9000萬元,示範推廣面積135萬多畝,開展技術培訓51.5萬人次,用於科技推廣的儀器設備900多臺套。為充分發揮省級集中使用的科技推廣資金使用效益,河南每年擇優選擇20個開發大縣,省級集中安排科技推廣費1200萬元,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萬畝示範田。

   

      據了解,“科技支撐行動計劃”自2010年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30個項目縣建立小麥、玉米、水稻高産萬畝方200萬畝,平均畝增産90公斤,增産糧食1.8億公斤;輻射帶動6000多萬畝均衡增産,增産幅度達5%以上,項目區有效支撐全省1/3以上土地治理項目區的糧食穩定增産。

   

      柘城縣項目區玉米原本平均畝産不到500公斤,“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實施後,去年項目區畝均産量超過700公斤。3年來,項目區累計增收糧食9277.37萬公斤,新增産值1.83億元。“高科技支撐起‘高標準’,要不是‘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的實施,現在的産量想都不敢想。”柘城縣農發辦主任趙祖生説。

   

      “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的威力,就這樣實實在在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搭建平臺:變“專家産量”為“農民産量”

   

      從科技成果到田間技術、從“專家産量”到“農民産量”,距離有多遙遠?

   

      答案是,一步之遙。

   

      跨過這一步的辦法就是,通過技術整合,應用於硬體設施完備的高標準糧田,推動糧食生産向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轉變。

   

      “免耕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時澆灌、未病先防、適時晚收、秸稈還田”,這是農業專家為玉米高産創建開出的科技配方。單獨來看,每一項技術都不複雜,但要落實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田間管理的各個環節,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夏邑縣整建制推進的王集鄉萬畝示範片,就充分利用了這一系列整合技術,示範方平均畝産達619.2公斤,比項目區前3年平均畝産增産159.2公斤,創下了歷史新高。

   

      夏邑縣王集鄉高樓村農民胡士忠告訴記者:“高産創建跟著學,專家咋著咱咋著,現在俺們農民種地簡單多了。”

   

      不但如此,集中連片的高標準糧田還為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提供了便利條件。柘城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科員甄習中告訴記者,高標準糧田由百名農技人員統防統治,科學滅蟲,用三遍藥即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河南省還大力推廣高産優質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讓良種良法支撐“科技增糧”。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説:“科技支撐體系的日益完備,使河南整鄉整縣整建制實現高産成為可能,使糧食大面積平衡增産成為現實。”

   

      科學施教:“技術大腕”下鄉來

   

       3月14日,在民權縣野崗鄉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糧田項目區,幾十位農民朋友正圍坐在一起,聆聽農業技術專家的現場授課。主講人是朱雲集——河南農業大學教授,主題是小麥春管技術。

   

      “俗語説,小麥三分種,七分管。從水到肥到藥,春管每個環節都直接影響小麥産量……”

   

      專家耐心細緻地講,農民“如饑似渴”地聽。在“課堂”上,每一位村民還都領到了一本相關的專業技術書籍。

   

      “耕作有農技專家指導,病蟲害防治有植保專家負責,整個小麥春管期都有技術人員來指導……”民權縣野崗鄉彭廟村農民齊振濤高興地説,“有‘技術大腕’在身邊,心裏踏實著嘞!”

   

      另外,近年來,河南省糧食作物生産遭遇極端氣象條件的頻次增多、強度增強。針對這種情況,河南省通過“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構建了災害天氣快速響應機制。“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實施4年來,累計下發防災減災類通知6次,發放各類防災減災明白紙180余萬份,臨時投入各級技術人員近萬人次。

   

      去年夏季,面對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河南省農發辦和三家技術依託單位,沉著應對,主動出擊,各路專家親臨一線,通過採取保玉米苗齊苗勻、配方施肥前氮後移促灌漿保豐收等措施,確保項目區不減産。

   

      效益凸顯:9000萬撬動97億

   

      “長期以來,土地治理科技項目安排點多面廣、資金使用分散,科技示範作用不明顯。”龐學孟説,而“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通過省級科研、教學、推廣,“三農”部門通力協作,項目區群眾參與實施的工作機制,建立百、千、萬畝高産示範方,推進中低産田改造項目區中産變高産、高産更高産。據統計,2010—2014年,河南省累計安排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費9000萬元。“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經費主要用於物化補貼,據測算,一畝地約64元,其中,種子、化肥、農藥等物化補貼為51元,技術培訓費為13元。

   

      小投入帶來的大效益是顯而易見的:“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共實施四年八季,萬畝方和輻射區累計增産糧食46.67億公斤。項目區玉米和水稻萬畝方和輻射區累計增産21.6億公斤,按2.2元/公斤計算,新增産值47.52億元;小麥萬畝方和輻射區累計增産25.07億公斤,按小麥價格2.0元/公斤計算,新增産值50.14億元。四年累計增加經濟效益97.66億元。

   

      龐學孟從三個方面對“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總結:一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二是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扶持了新型經營主體,推動了農業生産主體的發展壯大。三是科技推廣的技術培訓,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素養。

   

      據悉,河南省農發辦近日舉行了“2015年度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合同簽約儀式,三家省級技術單位分別與3個高産縣、24個中高産縣和3個中低産縣簽訂了項目合同,將在這30個縣繼續組織實施建設30個萬畝示範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