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五問中國經濟(權威訪談)
- 發佈時間:2015-05-25 09:25:45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問:經濟增長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裏子”。總的看,今年以來的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經濟運作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問: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進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季度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對當前的增長速度究竟應當怎麼看?
權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總的看,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當前經濟運作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以一季度為例,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既有“面子”又有“裏子”。從主要經濟指標看,一季度GDP增長7%,合乎預期,在全球範圍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增量也較大;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就業形勢平穩;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同比增長8.1%,各項民生指標繼續明顯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些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出現了新的積極變化。産業結構方面,服務業跑出了“加速度”,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明顯。需求結構方面,投資增速雖有放緩,但消費增長比較穩健。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裏人,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縮小。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體、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新動力在加快孕育。
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週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週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問:對於目前的增長態勢,社會反應總體上還比較從容,但也存在一些擔憂和疑慮。如何判斷中國經濟前景?
權威人士:分析經濟形勢,要用歷史的眼光,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週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週期看,它們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並未出現斷崖式的急速下滑,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經濟波動幅度也比現在大。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經濟增長説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幹,有錢掙”,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一方面堅定信心,頂住壓力,一方面積極應對,搶抓機遇,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二問:經濟運作走勢分化
“幾家歡樂幾家愁”,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品質效益的,努力走向産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問:今年經濟運作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走勢分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權威人士:當前確實存在經濟運作走勢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何會這樣?因為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又進入“三期疊加”階段,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調整必然帶來分化。
從區域看,東部地區調結構動手較早,開始企穩向好,有的甚至較為樂觀,對在新常態下爬坡過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區,包括一些能源資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資拉動增長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轉方式,不轉不行了,但還要一個過程。從産業看,産能過剩行業和“兩高一資”行業用電、生産、投資、效益等指標下降,而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的增長相對強勁。從企業看,一些技術含量低、産品缺特色、調整不及時的企業生産經營普遍困難,有的已停産半停産;而善於捕捉市場機會,重視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品牌價值、搞技術創新的企業,日子比較好過。
走勢分化,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品質效益的,努力走向産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徵,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鬆,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問:目前,去庫存、去産能、去杠桿的進程在繼續,其間也伴隨著痛苦,這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權威人士: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徵,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需求結構、生産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産品結構、商業模式等目前都在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産業重組加快。同時,部分領域、産業和地區經濟風險有所加大。必須看到,結構調整是一個需要不斷往前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這一關我們不得不闖過去。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這麼多年來,我國經濟就是在一次次闖關奪隘中發展壯大的,一年有一年的問題,不可能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鬆,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三問: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其必然性,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注重“三個結合”,即近期和長期相結合、發展和改革相結合、國內和國際相結合
問: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備受關注,不少企業生産經營困難,有的問題還在發酵。您認為該如何應對?
權威人士: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這裡面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經濟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現狀看,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給力的措施。
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注重“三個結合”:
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繼續加大對産能過剩行業投資、增加未來調整壓力的增長也要不得,近期採取的穩增長政策要有利於長期發展政策目標,有利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産業優化升級,避免引發更多矛盾,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也要有利於短期增長,二者應當結合起來。不能為了眼前刺激增長就不顧結構、品質和效益了,對調結構有好處的促發展措施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發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標要求,也要通過改革舉措來落實,改革舉措要以發展為導向,多出臺一些有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臺,有一些改革措施從長遠講是好的,但當前可能會加重企業負擔或者産生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慎重權衡。
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國內因素,也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投資本身要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麼、錢從哪來的問題。消費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潛力,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
問: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重量級“馬車”,能否在這方面釋放更多動力?
權威人士: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麼、錢從哪來的問題。首先是方向,必須選對項目,力求有市場,有長期回報,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發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資金來源,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很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産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所以,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鎮,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將會進一步擴大消費。數千萬貧困人口消費傾向最高,加強精準扶貧,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轉化為新的消費熱點。對於收入水準較高的人群,應提高消費品品質和社會服務水準,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是可觀的,一個黃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銷售紀錄,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産品品質。現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對品質好、服務好的消費品和服務性産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會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問:除了適度擴大需求,緩解下行壓力的根本之策是什麼?
權威人士: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看,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中央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了多項部署,關鍵是抓好落實,抓緊推進。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要説全面收穫,可能早期收穫都見不到。但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夕陽産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勢頭很好,我們要濃墨重彩做好這篇大文章,激發全社會擁抱“創時代”。
四問:經濟運作風險防控
從一定意義上説,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須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問: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呈現高杠桿狀態。怎麼看待這些風險?在防控風險中需要注意什麼?
權威人士:風險防控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一定意義上説,防風險就是穩增長。不出風險,經濟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餘額已佔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於高水準。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産能過剩行業、房地産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注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作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注意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中央已經對化解産能過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繼續穩步有序推進這項工作,有些不得不破産的企業應依法、規範、有序處置。化解産能過剩不能冒進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應當區別對待,積極穩妥。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産市場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係到啟動需求,又關係到化解風險。要抓住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順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勢,建立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看,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於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
五問:宏觀調控著力點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穩增長的同時,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産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採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問:對於當前經濟形勢,也不乏認為要進行“強刺激”的聲音。宏觀調控應當如何著力?
權威人士: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經濟矛盾、經濟特點,比我們已知的要複雜得多,宏觀調控也需要適時轉變思路、不斷創新方式。總體上還是穩字當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同時注重統籌協調、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注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採取什麼樣的有效措施。宏觀政策要有一定力度,達到穩增長的效果,確保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但是,如果採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品質、有效益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産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係。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速滑出底線。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目前企業生産經營成本全面上升,財政政策要把為企業減負擔、降成本作為政策重點,謹防出現經濟放緩、企業利潤減少但稅負增加的“逆週期”現象。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現在價格總水準漲幅較低,常規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準滴灌,既有利於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又防止增加宏觀經濟的總負債率和杠桿率,在穩增長和降杠桿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要堅持“三個不變”
問:穩定的經濟離不開穩定的預期。請問在穩定社會預期方面,還需要做些什麼?
權威人士:受複雜局面和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市場預期與經濟發展可以彼此促進、良性迴圈。預期穩,信心增,有利於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應當看到,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企業家的支援是一貫的。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産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本報記者 龔 雯 許志峰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5日 02 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