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治污設施建好更要管好
- 發佈時間:2015-05-25 03:30:00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顏偉傑 通訊員 孔朝陽
本報訊 掀開家門口的水泥水井蓋,德清縣莫幹山鎮勞嶺村村民徐金土,仔細觀察了一陣,只見井裏的水流平緩清澈。這個挨著徐金土家門口的井蓋,下面是長長的污水管網,一頭接進家裏,一頭連著村裏去年新建的污水處理池。一根管子一口井,就像是看不見的“清潔工”,讓徐金土和勞嶺村告別了污水橫流的過去。
像勞嶺村一樣,經過“五水共治”,浙江大地上從平原到丘陵,從山區到海島,肩負農村污水治理任務的82個縣(市、區),已累計完成厭(兼)氧、好氧處理終端4.6萬餘個,155萬戶農戶的生活污水通過這些處理終端變清泉。
今年,我省農村污水處理工程仍在繼續推進。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由於後續管護資金和運維技術人才短缺,在日夜不停的頻繁使用中,逐漸暴露出後續維護經驗不足、維修成本高等問題。針對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多為隱蔽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的特點,如何規範後期管護,破解政策難題,謀劃運維辦法,成了各地著力探索的新課題。
建得起更要管得好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集中處理的模式。但是,浙江地形複雜,農村住戶分散,這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帶來難度。“農村不像城鎮聚集,因此生活污水也不可能都集中進廠處理。”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社會發展處葛永明説。
據了解,城鎮污水集中進廠技術工藝成熟,運作穩定可靠,處理效果更好,但受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後期運作成本高而受制約。農村生活污水進廠一般只適用於與污水處理廠或主管網半徑2公里範圍內的中心村。
我省大多數農村地區,因為居住分散,選擇小規模處理設施,有利降低設施建設和運作的成本。當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農村土地資源、治理網管及終端建設,後續運維受市場制約,也遠不如想像的那麼豐富和廉價,因此,選擇適宜的技術和處理模式,提升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精細化管理,成了提高農村污水治理績效的必然選擇。
在海寧市鹽官鎮桃園村,每天上午9時,村黨委書記金正華的手機會準時收到一條短信,通報前一天村污水處理設施運作情況,“1號泵站:污水出水量1534公斤,用電量0.93千瓦時,風機運作8.8小時,污水泵運作0.5小時……”
有些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後出現管護難題時,而桃園村通過改善污水處理設施,採用新技術,不僅讓污水設施運營情況變得一目了然,而且污水處理費用也大幅下降。
“無論我身在何處,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會給我發來短信。”金正華颺颺自己的手機,有了這套污水泵站遠端監控系統,金正華就可以掌握每天的污水處理量、電機運作時間、耗電量等指標,出現故障還會第一時間報警。
別看這系統簡單,但用場很大,金正華介紹,通過監控出水量,可以作縱向對比,觀察損耗是否合理,管道品質是否可靠;通過監控風機,可以掌握每天的曝氣時間是否充足。而好氧處理是污水處理的關鍵一步,每天少曝氣一個小時,都可能導致處理不達標。
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既要建得起,更要管得好。桃園村在創新組1號、2號污水泵站試用了這套系統,每年的運營成本不到4000元。金正華介紹,今後適當降低計量精度,成本還會大幅下降,比起人工管理優勢非常明顯。
多模式增效更給力
農村污水不同於城市污水,農村污水治理不能照搬城市污水治理的技術模式,但如何選擇農村污水治理技術,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舟山市普陀區塘頭村,綠林修竹,一泓清水繞村而過。村旁一塊種著鳳尾鳶的田地惹人注目,這就是處理塘頭村生活污水的生態濕地。通過它,村裏的百戶人家每天花不到2元的電費,就能處理污水。
從2元錢這個“身價”,就可以看出濕地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家家戶戶每天産生的生活污水,通過地下管網收集。電泵提升後,污水統一進入沉澱池,然後進入濕地,經過植物、微生物的吸收,生活污水由此變成了清水。2元錢是電泵的電費,也是運營過程中唯一的花費。
投入雖少,成效卻非常明顯。“它像一個‘自然凈化器’,表面是綠地,裏面卻發生著看不見的巨大反應,吞進去污水,吐出來清水。”負責人工濕地技術的浙江達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效軍説。
在自然條件合適的地區,濕地、土壤滲濾等自然處理手段是既有效又經濟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不過,這類技術的缺點是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佔用大,在我省的絕大多數山區、丘陵地帶並不適用。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定要立足長遠,從以前的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和教訓,污水處理設施一定要符合當地實際,而且在前期選方案時,就得提前考慮後期運作等問題,否則後期管理沒有跟上,也可能造成閒置。”葛永明説。
在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新梅村,區農辦副主任方偉紅告訴記者,這裡的農村用管網將污水引流到太陽能微動力污水池,然後通過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利用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的增氧曝氣、攪拌回流等提供動力,實現廢水深度處理。
而在河網密布的浙北地區,常有斷頭河流,露天雨污難分,每到高溫炎熱的夏天,就可能滋生蚊蠅,而如果全部收集起來進入管網,大流量又會給管網帶來很大壓力。海寧市馬橋街道先鋒村就嘗試用“微濾”技術——污水微生態處理系統,解決這一難題。
據海寧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污水微生態處理系統由微生態濾床、布水管和集水管等系統組成。整套系統的建設成本不超過100萬元,每天能處理約550噸污水,後期的運作成本也較為低廉,業主僅需承擔潛水泵的電費和溝渠的清理費,一年總共約5000元左右,而處理後的出水水質可優於IV類水排放標準。
探索“第三方”治理
“別看這些植物長得茂盛,到一定時候得把它割掉,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植物保持吃污的‘戰鬥力’,但如果草出現什麼問題,也要及時向縣裏報告,否則要扣錢。”在最早實行農村污水治理的桐廬,陽山畈村生活污水處理池的管理員包紅弟指著村口小花園鬱鬱蔥蔥的傘草説。
房屋維修有維修基金,在最早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桐廬縣,污水處理池也有專項維修基金。在桐廬縣出臺的《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運作維護管理補償意見》中,明確了運作維護補助資金分管理人員工資和維修基金兩塊,專項用於管理人員工資和污水處理工程主體、破損管網維修、親水性植物補種等費用。
目前,桐廬縣已經建成農村污水處理池1600個,工程建好後如何強化運作和管理,確保工程發揮實效,成為縣治污辦的頭等大事。為此,桐廬縣將建立一支專業的工程維護隊伍,並出臺對工程管理人員的考核辦法,對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監督。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防止為建而建,抓好建設品質,也要在工程建設、工程管理上探索出操作性更強、成本更合理的模式,使其更好地惠民利民。”葛永明説,在我省象山、德清、海鹽、上虞、永康等地,開始探索委託“第三方”建設、運營、維護等模式。
在臨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眾多,臨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指揮部採取了“以鎮(街道)為單位分標段打包集中招標”的模式集約推進,以減少環節、有效整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浙江商達環保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姚佳亮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對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進行巡檢,並把巡查記錄反饋給了村幹部。“我們不僅有定期巡檢,這裡的設備還有攝像頭24小時監控著,在縣城裏的運維中心都能看到。”
德清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推進負責人王國樹説,為了解決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後期運作維護的問題,今年縣裏通過公開招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運維費用180萬元,由專業公司來打理。
目前,德清縣納入後期運維的200多個農村污水處理站點都已建起了電子檔案,運維中心實時監控著站點的水質、流量、設備、圖像等情況。“政府牽手第三方企業,讓專業人幹專業的事。”省環境科學院環境諮詢中心副主任陳志輝對此頗為推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