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品種站穩腳跟
- 發佈時間:2015-05-25 03:32:5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王澎
一個品種從種質資源搭配到品種審定,一般需要7年至10年的時間。吉林德豐種業“德育919”雜交玉米品種,也要從七八年前説起。
“七八年前,通過參閱一些外國文獻,並考察一些國外種企,我們感覺到機械粒收玉米品種將來一定會大有前景。”吉林德豐種業董事長李繼坤説,“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改良自己的育種資源,以適應機械粒收為方向。”
從選係開始,經過組培、測試、參試、審定等一系列過程,歷時8年時間,“德育919”通過了吉林省品種審定,並最終於今年進入國家東北早玉米區試,被譽為填補吉林機械粒收空白的雜交玉米品種。
據了解,機械粒收玉米品種的大面積推廣除了可以讓農民增加收入,減少“割、扒、曬”及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損耗與浪費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全産業鏈而使糧食加工企業受益。“以飼料企業為例,以往每年年初需要收購一整年糧食加工所需的全部加工用糧。如果有機械粒收品種的話,在10月中旬就可以有加工用糧上市,可以少儲存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加工用糧。”李繼坤説。
機械粒收品種推廣的同時,也帶動了機械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地變化。”李繼坤説,“東北的農機推廣,最初用上拖拉機時就已經感覺很先進了。果穗收穫機械在前幾年,一個縣級市每年也就賣出幾臺,而籽粒直收機械在三四年前就已經有了,但是基本無人問津。但到了去年,隨著機械粒收品種的接連問世,機械銷售就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種業“垂涎三尺”。“你會發現,這些企業進入種子行業後,很快就會進入瓶頸期,從藍海轉入紅海,又陷入到‘血拼’、賒銷的低水準競爭裏。”李繼坤説,“説白了,這些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的品種和技術如果全部外來,依靠購買,是沒有競爭優勢的,很難站住陣腳。”
“把種子做強,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裏之後,可以根據機遇和企業自身實力,選擇發展農機、農化、土地流轉等配套服務。”在李繼坤看來,優秀的種企不應該過分依靠外來科技成果,靠品種站穩了腳跟,才有餘力抓機遇。
“機遇在哪出現,就到哪去抓。”李繼坤調侃説,“這個時候利潤是最大的,同時,企業也肯定要冒風險。”當風險與機會共存時,大多數人不去選擇改變,為的就是安全,然而這種安全只是暫時的。那些眼界放寬、抓準行業脈搏、勇於“吃螃蟹”的人,才能持續不斷的發展壯大。
“機械粒收玉米品種,除了熟期早、脫水快、耐密植等特性外。”李繼坤説,“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不能忽視,玉米果穗軸的粗細也很重要,正常來講14釐米到16釐米之間比較理想。太粗的話也會影響機械粒收。”
東北玉米種植區的老百姓,普遍喜歡種植高稈大穗的玉米品種,德豐在培育機械粒收品種時,卻做出改變,推出了小棒品種。“現在種玉米的老百姓應該改變一個觀念,地裏種的不是苞米棒子,而是錢。”李繼坤説,“最終以效益論成敗,機收粒玉米品種的棒‘不大點兒’,但是效益卻一點兒也不小。”
李繼坤告訴記者,非機械粒收玉米品種每公頃為5萬株左右,而機械粒收玉米品種在7萬到9萬株左右,大棒玉米的水分在30%到40%之間,而小棒玉米水分在20%左右,相比之下可想而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