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優茶:機採成本僅為手採的二十分之一
- 發佈時間:2015-05-25 03:31:4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朱海洋
浙江擁有280多萬畝茶園,其中名優茶雖然産量上僅佔全省茶葉的四成多,産值佔比卻近九成。但近年來,名優茶採摘已不僅是成本高的問題,更是根本無工可請,愈演愈烈的“採茶工荒”成了浙江茶産業發展的心頭之患。為破解這一瓶頸,浙江近年來力推名優茶採茶機械化,欲通過“機器換人”加速茶産業的轉型升級。
在浙江,機械化採茶早已成為大宗茶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技術手段,可降低近六成的採茶成本,但由於名優茶對茶葉品質要求較高,以往的機採模式對名優茶並不適用,只得另辟蹊徑。
2004年,浙江省農業廳與中國農科院茶科所牽頭成立“優質綠茶機械採摘技術攻關協作組”,成員包括科研、推廣、機械、生産等單位,全面展開研究和試點。2012年,為了加快進度,浙江啟動實施“十縣五十萬畝茶産業升級轉化工程”,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優質綠茶機械化採摘及配套技術的應用和示範。
平水日鑄茶産于紹興柯橋,自宋朝以來就被列為貢品,名優茶機採試點就由此開始。八年多以來成效初顯,如今當地生産該種茶的12家茶企中,有10家已開始用機採,總産量中機採比例已達四成,成本僅為手工採摘的二十分之一。
“關鍵還是前期樹冠的培養,以及與之同步的茶園肥培管理。”柯橋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金銀永告訴記者,原先平水日鑄茶的土種形狀不一,出芽時間、長短差異較大,而且品種雜亂,要實行機採十分困難。
他們首先進行品種良種化,選用生長旺盛、分枝密度大的無性係良種,以單條或雙條栽方式種植;在管理過程中增加肥料,將原先每畝100公斤菜籽餅的施用量提高一倍,目的都是讓出芽更加整齊。從開始改良到投産,整個過程需四到五年,期間成本較高,平均為8000元/畝。
金銀永説,即使這樣,春茶採摘季的前半個月,仍需手工採摘,因為必須等茶樹樹冠面上七成以上為一芽三葉鮮葉,且芽葉平均高度約達6釐米,才可進行機械化採摘,所用機械則與普通機採器無異。
採下鮮葉後,柯橋有兩種做法進行分揀:一種為幹茶分級機,另一種為鮮葉分級機。前者利用色選機,對幹茶進行分揀,主要是將茶梗、黃葉、碎末等分離,剩餘的則統一包裝,因成本較低,多受企業歡迎;後者則先將鮮葉經分級機分為一芽一葉、二葉和單芽,一芽三葉及以上和碎片三個級別,再進行後續加工,目前發展勢頭較猛。較手採的平水日鑄茶而言,機採茶價格僅為其一半,且因機採茶葉形較大,味道比手採茶略為濃厚。
在湯色、香氣、滋味等主觀評價上,機採的名優茶與手採的相差不大,但外形上仍有較大差距。另外,由於機採對茶園要求嚴格,前期改良需投入較大資金,也讓許多茶企望而卻步。
浙江省農技推廣中心茶桑科負責人陸德彪告訴記者:“名優茶的機採之路要順暢,除了相關技術的攻關與推廣,還需飲茶觀念的更新換代。”近年來,為了引導茶企和消費者不要過多關注茶葉外觀,浙江在對名優茶進行品質感官評價時,已逐漸弱化外形感官這一項目的比分。
目前,按照樹冠培育、機採鮮葉分級、毛茶精製、示範基地建設等不同內容,浙江正進行各有側重的技術與設備攻關以及成果轉化與推廣。根據計劃,到2017年底,浙江將在各産茶地市至少建立5個名優茶機採機制示範點,機採面積達到6.5萬畝,待試點示範成熟後,再向各地推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