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吳協恩的“三字經”

  • 發佈時間:2015-05-22 07:32:1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身為“天下第一村”江蘇華西村的帶頭人,吳協恩在工作中以創新的思維、豐富的閱歷、敏銳的洞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字經”,不僅樸實有華、平淡有奇、簡潔有理,而且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現從轉型、用人、經營、管理、工作等五個方面,匯總其經典言論,以饗讀者。

  轉型篇

  “新常態”的“三個要點”我的看法,新常態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處理現在的事情,而要辯證地用創新的思維應對複雜的變化。説白了,新常態就是不空談、不爭論、不折騰,要實事求是、要腳踏實地、要有膽有識。

  華西轉型的“三個過程”轉型升級不能追新“趕時髦”,而要按照中央精神,腳踏實地地轉,要真轉而不是假轉,實轉而不是空轉。過去老書記帶領華西大搞農業,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後來華西搞鄉鎮企業發展工業,解決的是“富口袋”的問題;現在就是要通過“數量轉品質,體力轉腦力”的轉型升級,提昇華西人的生活品質和文明素質,達到“數量轉品質更創優,腦袋比口袋更富有”。

  轉型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即“快”與“慢”、“大”與“強”、“多”與“好”的關係。大不等於好,只有“強”才是真的好。大與好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快與慢需要合理把握。如果轉型轉得太快,把村民都轉失業了,那誰都會轉。因此,發展一定要可持續。可持續的,就是長久的,也是健康的。

  成功轉型的“三個考量”轉型不是轉給人家看的,而是要讓村民、職工過上更好的日子。所以,要用危機意識推動發展,而不是用“鶯歌燕舞”裝點門面。成功的前提,在於控制風險;成功的途徑,在於解決問題;成功的保障,在於預防危機。最起碼,你要對得起這個企業,對得起手下員工,對得起集團厚望。

  轉型要把握“三要素”轉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穩,一定要在企業形勢好的時候主動轉,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轉,不能等到形勢不行了、精力不夠了被迫轉。華西如果10年前沒有轉,而是現在轉,那一定會很難;如果現在還不轉,等到10年後再轉,那一定難上加難。

  用膽識應對“三種變化”發展經濟,過去靠膽量,現在就要靠膽識。膽,就是要有老一輩的拼勁和韌勁;識,就是要有新一代的智慧和知識。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應對瞬息萬變的行業情形,我們必須迎接變化、擁抱變化、挑戰變化,千萬不能一成不變。

  發展抓牢“三個字”傳統産業發展要“穩”,把握機遇動作要“快”,資本市場利用要“活”。今後,要充分利用“産業+資本+人才”這一模式,為發展增添新的動力與活力。

  “差異化”的“三重點”發揮自身體制活、節奏快、效率高的優勢,做“綜合化、特色化”,做“輕資産、活資産”,也就是從事的行業要兼顧短期、中期、長期三大利益,涉足的領域要具備穩定、健康、持續三大特性。

  環保的“三關鍵”中國現在的轉型,集中來講就是兩點:一是從過去的粗放式轉化為集約型,二是從過去的無視環境轉變到關心環境。環保不是簡單地投點錢的問題,關鍵是從幹部到村民都要有環保的意識、自覺的素質、長期的堅持。

  用人篇

  用人的“三個理念”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後。顧名思義,只有先把“人”擺對了位置,“事”才能水到渠成。用好一個人,既要給他權力,又要給他責任;既不放大他的缺點,也不看輕他的優點;既用有才能的人,更用會用人才的人。最終目的,是讓合適的人幹合適的事,讓合適的人上合適的崗。

  用人的“三種境界”用人不要不懂裝懂,要讓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內行,要讓合適的人上合適的崗。特別是不要狹隘地把別人當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們變成“投資者”,要有眼光把他們變成“合夥人”,要有胸懷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用人的“三個要求”我們用的人才必須是責任感重的人、大局觀好的人、事業心強的人,這不僅僅是賺到錢的問題,更是價值觀的問題。

  用人的“三個度”做任何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就要容得下別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開胸懷;只要不是頑固性缺點,就要放得下偏見,畢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沒有一點瑕疵。

  用人的“三個原則”我們既不能讓能人“束手束腳”,也不能讓庸人“空佔其位”,更不能讓下面人受到“無謂冤屈”。總之,對於別人的缺點要包容,但不能縱容;對於自己的下屬要愛護,但不能袒護;對於受到的委屈要爭氣,但不能泄氣。

  責任的“三種體現”不管你是一個書記,還是一個委員;不管你是一位村民,還是一個職工;不管你身處哪個行業,也不管你擔任何種崗位,多麼忙不重要,忙什麼才重要。要明確自身應該忙什麼,應該怎麼忙?這就要首先明確責任。責任在哪,心思就在哪,力量就在哪,成效就在哪。

  用人“新三車”老書記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提出過“好路、好車、好司機”,他這個理念,影響和促進了華西幾十年的用人和發展,實踐證明是成功的。現在,我也講一個“新三車原則”:合適的人請上車,到站的人開心下車,坐錯的人換輛車。只有這樣,華西這輛車才能開得更穩、更妥、更好。

  青年人要認清“三點”一個人,腦袋不富,財富再多,無非“土豪”;一個廠,效益不高,産值再高,虛有“其表”;一個家,環境不好,房子再好,並非“依靠”。我多次強調讓青年人到更加重要的崗位上接受鍛鍊,就是看重他們的水準,注重他們的創新,器重他們的闖勁。其實,對青年人的關心和愛護,就是對未來的關注和擔當。因為,只有今天的青年人好,明天的華西村才會好。

  經營篇

  做好全球化經濟的“三要點”現在是全球一體化時代,做經濟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宏觀視野要大,站的角度要高,想的方面要全,要把世界經濟的概念納入到你的團隊視野中,要能夠借力世界資本市場,調配全球各種資源。

  如何面對“三種變動”我們每一個做企業的人,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變動的世界,宏觀環境不斷變動,微觀市場不斷變動,自身發展不斷變動。可以説,我們走的每一步,都面臨著風險和挑戰。所以一定要有危機感、責任感,一定要有警覺性、預判性。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感,那就是最大的危機。

  經營方式的“三個堅持”華西幾十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不管是經營方式,還是交往原則,都應該始終堅持“簡單而不是複雜”,堅持“透明而不是封閉”,堅持“規範而不是權謀”。

  發展經濟的“三個誤區”不能用“賭”的心態做企業,不能以“短”的眼光看發展,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經營。

  看新聞的“三個目的”我一直比較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財經新聞和財經評論,有的時候晚上沒有時間看首播,夜裏也要抽出時間看重播。通過收看這些節目,用來捕捉“風”,從而避開“險”,最終抓住“機”。

  今後發展的“三項措施”中國今後10年的商機,不是“辦廠”,而是“並企”。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一機遇期,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是新興産業,二是混合經濟;具體措施有三點:一是明確兼併重組的長期行為,二是提升轉型産業的利潤空間,三是拓展傳統産業的技改延伸。

  旅遊的“三種資源”一是大自然老天爺恩賜給我們的,像黃果樹瀑布、九寨溝等自然景觀;二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像故宮、長城、兵馬俑等名勝古跡;三是自己無中生有的。華西旅遊,就是無中生有。像金塔、金牛、幸福園、農民公園、世界公園等80多個特色景點,都是華西人自己建造的。

  公司長久重在“三觀”搞高科技也好,擴能也好,能夠使一個公司長久存在的,並非是它的科技有多高,也並非它的規模有多大,而是取決於它的“三觀”:發展觀長遠不長遠?價值觀持續不持續?事業觀健康不健康?我還是原來那句話:“大不等於好,只有強才是真的好!”

  企業的“三種比較”企業不要總講自己的優點、長處,而要多找自己的缺點、短處,特別是要學會“比較”,要明確跟誰比、怎麼比、比什麼。同樣一個“比”,有的比出積極,有的比出消極;有的比出士氣,有的比出喪氣。華西的企業,不要同社會上差的或者一般的企業比,而要同社會上最好的企業比。這樣,才能比出壓力、比出動力、比出潛力!

  管理篇

  “四個全面”的“三種解讀”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每一個“全面”,都是一系列勇於創新、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每一個“全面”,都是一連串凝聚人心、體現擔當的戰略統籌;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結合實際、繼往開來的制度安排。

  依法治村、依法治企的“三個自覺”華西落實四中全會精神重在“兩句話”: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對此,每一個華西人都有責任。責任體現在哪?就體現在信仰法治,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融入到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自覺習慣。

  地位的“三個來源”華西幾十年來取得的成績,使我們更加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只有實幹,才會實在;只有作為,才有地位;只有同心,才能同進。

  管理的“三要素”管理,就是“管”好生産經營,“理”清重點問題。不管是管理,還是用人,都要有張有弛,既要放得開、有闖勁,又要守得住、有壓力,更要講原則、有底線,最終要讓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讓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管理的“三種藝術”村莊管理也好,企業管理也好,我們幹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為下面帶好頭、示好范,不要總是習慣於用命令的形式去支配,這樣容易讓下面人産生逆反心理,導致心不甘、情不願。管理的藝術,就是要讓人在和風細雨中接受工作、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作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成長。

  企業負責人要做到“三個一”一絲不茍謀發展,要帶著危機看問題、帶著使命為集體;一著不讓強管理,要管實管細管到人、幹好幹優幹到位;一抓到底促效益,要一月抓一月、一月不放鬆一月。

  華西的幹部必須做到“三保持”權力面前保持警惕,誘惑面前保持定力,金錢面前保持清醒。特別是一個“一把手”,不僅要經常自找差距,更要自己戰勝自己。

  用“一抓到底”杜絕“三個虛浮”各單位負責人一定要一抓到底。如果做事還浮在表面,那就是華而不實;如果管理仍流於形式,那就是弄虛作假;如果責任僅挂在口頭,那就是不負責任。分給你的一塊,你就要盡全力把它做好,確保“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落實之法”。

  制度的“三條線”制度關鍵在執行,建設“百年華西”,沒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肯定是不行的。制度就是我們貫穿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更是我們不能逾越的“紅線”。總而言之,制度上要多念“緊箍咒”,自律上要多用“防腐劑”,監督上要多打“組合拳”。

  幹事的“三個保障”規矩是幹部的“保護神”,原則是工作的“防火牆”,紀律是事業的“保險箱”。如果離開了這三個“保障”,今天不出事,明天也會出事。當然,只要事事按規矩、處處講原則、人人守紀律,一心撲在工作上,就出不了問題。

  做好群眾工作的“三多三少”大華西各村“兩委”班子要繼續帶頭講團結、講為民、講正氣,平時工作中多一點平和的溝通,少一點激化的情緒;多一點善意的理解,少一點片面的誤解;多一點有用的辦法,少一點無謂的抱怨,從而把大華西建設得更加幸福美好。

  工作篇

  “一把手”的“三項職責”定好戰略、用好資源、挑好擔子。工作就是會幹事、能創造、有作為。應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幹;應該負的責,冒著風險也要擔。其實,只要你全心投入,工作就是一種樂趣;只要你善於總結,工作就是一種提高;只要你持之以恒,工作就是一種成就。

  以“三句話”推動“三保障”一是從“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仰,是幹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點事,也只是小事”,保障“華西的信仰讓幹部不想貪”;二是從“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實制度更為關鍵”,保障“華西的制度讓幹部不能貪”;三是從“不是少數人監督多數人,而是多數人監督少數人”,保障“華西的監督讓幹部不敢貪”。

  發展的“三個不”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咬住發展不放鬆;不管外部浪多高,我們鞏固內部不動搖;不管未來多險阻,我們打造百年不停步。

  科學看待“三個辯證”不要看人家對你怎麼樣,關鍵看你做得怎麼樣;不要聽人家説了什麼話,關鍵看你自我要求有多大;不要問外部資源有多少,關鍵看你經營眼光好不好。外部資源總是有限的,但可以提升的內在經營是無限的。

  幹部職責的“三種表現”一個幹部,把可能變成可為,是本職;把可能變成不可能,是失職;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才叫本事。你只有心中裝著百姓,做事才會想著百姓。也只有這樣,百姓工作才會向著你,百姓心中才會裝著你。

  用制度觸動“三種對象”只有“一把手”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上行下效,整個團隊才會好。怎麼嚴?怎麼治?要求就是踐行“三嚴三實”,標準就是“學好老書記,管好你自己”。我們就是要通過自律管、制度管、監督管,讓還想“闖紅燈、越雷池、破底線”的人沒有市場,最終要讓一把手“有擔當、敢作為”,讓團隊“拉得出、打得響”,讓員工“增信心、明希望”。

  “一把手”要正確處理“三種關係”雖然“一把手”有著最終的“決策權”,但決策有時候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的,不是這個決策關係著你個人的得失和成敗,而是影響你整個單位,乃至全體華西人的利益和未來。所以,決策的背後,體現的是“一把手”責任的大小、擔當的輕重、使命的多少。也正因為如此,我才一再強調:一個“一把手”一定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如何確保決策正確,關鍵要正確處理好三種關係:統籌好“村內與村外”這兩個大局,分清楚“集體與個人”這兩種利益,兼顧到“民主與集中”這兩大主題。

  幹好工作需要“三識”在這個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想要開創一番事業,既要有常識,又要有見識,更要有膽識。如果你僅僅有常識、缺見識,就難免陷入平庸;如果你僅僅有見識、缺膽識,就難免紙上談兵;如果你僅僅有膽識、缺常識,就難免導致失誤。你只有同時具備這“三識”,才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向老書記學習的“三條”在我看來,老書記之所以了不起,關鍵是他始終做到了這樣三條:第一,他是一個理想信念堅定的人;第二,他是一個能夠留下思想的人;第三,他是一個把幸福留給別人的人。老書記身上好學的東西,我要先學。為此,從2013年開始,我不拿獎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資,其實上級這些年來批給我的獎金,至今已有1億元,我也全部留給了集體。我的目標,就是通過更加有效的舉措,使華西的産業結構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健全、文化建設更繁榮、生態環境更和諧、發展進程更持續,最終把華西打造成一個健康長壽的“百年老店”!華西村供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