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減肥不影響糧食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5-22 06:16: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化肥對我國農業連續豐收功不可沒,不過在我國化肥用量增多的同時,其對作物的增産效率卻在下降,甚至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其實,化肥減量特別是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化肥減量,並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而且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肥的使用,還可以實現增效,更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推動肥料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廣新型肥料和科學施肥方法

  日前,有關部門啟動了三類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關於化肥的話題隨之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覺得,如今一些瓜菜沒有瓜菜味,是因為農民大量使用化肥,而化肥是靠不住的,有機農産品才是健康的。也有人認為,如今土地産出高全靠化肥頂著,他們擔心,化肥減量會影響糧食安全。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化肥對農業的作用,在減少化肥用量的同時增加使用效率會有益於糧食安全。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傳統農耕文化主要施用農家肥來增加土壤養分。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農民才開始普遍使用化肥。有段時間,各級政府還為農民買不到化肥而發愁。過去的35年間,我國化肥用量年均增産率達5.2%,農業産出總體呈現增長態勢。可以説,作為農業科技進步的成果,化肥對我國農業連續豐收功不可沒。

  不過,儘管化肥用量在增多,但其對作物的增産效率卻在下降。由於當季化肥利用率僅33%,我國畝均用肥量高於發達國家的水準,是美國的2.6倍、南韓的1.7倍。化肥用量過多不僅增加了農業成本,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現實中施用化肥在增加産量的同時,確實可能存在農産品品質下降的情況,如西瓜不甜、黃瓜不香等。這時人們往往歸因于化肥。其實,品質下降不是因為施用化肥,而是由於肥料施用數量、比例和方法不當。

  化肥過量使用的原因很複雜,既有經營方式的原因,也有基礎條件的問題,與我國農業整體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現實息息相關。以蔬菜為例,大多生長期短、産量高,如黃瓜畝産達5000公斤以上,需肥強度高。由於施肥方式比較落後,蔬菜大棚或露地栽培多用化肥撒施或隨水衝施的方式。同時,由於蔬菜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肥料成本佔比不高,農民科學施肥的意識不強。目前,蔬菜尚未實現優質優價,導致有些菜農片面追求産量而多施肥,卻忽視了風味、口感等品質。

  那麼,化肥減量是否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不僅不會,而且減量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增效,更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我國化肥用量較大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設施蔬菜。我國以佔世界8%的耕地生産了52%的蔬菜和22%的水果,果蔬的化肥用量也大幅高於國外。因此,把這些經濟作物的化肥用量減下來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二是近年來,糧食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較成熟,通過測土配方和有機肥的利用,能夠減少化肥用量,還能實現節本增效。近幾年,因中央財政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區每畝減少不合理化肥用量(折純)1至2公斤,全國化肥用量增長率出現下降。

  三是據國際經驗,化肥用量都是先呈現快速增長、達到峰值後保持穩中有降或持續下降的趨勢。歐盟、北美部分發達國家的化肥用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下降,德法等國家甚至減少了三至五成。當然這個過程並非自然而然的,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生産方式改變來實現。

  今後,在提高傳統化肥利用效率的同時,要推動肥料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廣新型肥料和科學施肥方法。有些人認為新型肥料太貴,其實,新型肥料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的特點,投入成本雖然高一些,但投入産出比也高。以購買用量相對較大的生物有機肥産品為例,畝用量按200公斤計算,花費也不超過300元。總體看,農民是能夠用得起的。當然,如果有財政補貼支援,農民就更樂於接受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