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服務“三農”的有力探索

  • 發佈時間:2015-05-22 05:35:50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世智

  對於省農行推廣建設的服務“三農”“四融”平臺,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創新;也有人深以為然,認為這是銀行服務向我省廣大農村邁進的一大步。

  那麼,省農行的決策層是如何考慮的?這算是一種創新嗎?

  構 想

  “四融”“三農”金融服務平臺的構想,既來自於省農行在我省的金融支援扶貧開發的實踐,也來自於對其自身發展的思考和探索。

  “從實踐上説,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既是責任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求。”省農行行長南韓強表示,“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央要求涉農金融機構不脫農、多惠農,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準。

  2007年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將甘肅省農行確定為服務“三農”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雙試點行,並要求大膽探索,持續努力,進一步增強服務“三農”的可持續性。

  2010年,省農行以獨家代理全省“新農合”為切入點,率先啟動“金穗惠農通”工程,讓農民手頭擁有了農行的惠農卡;2012年,省委全面啟動雙聯行動之後,省農行著眼于扶貧攻堅大局推出“雙聯惠農貸款”專屬産品,支援58個貧困縣農戶發展生産、脫貧致富,讓農民有了啟動資金;2013年,在推動“雙聯惠農貸款”工作過程中,省農行發現農民生産技術和知識能力不足,又啟動“三農”金融輔導工作,提升農民的致富能力。這些舉措和行動,已經具備了“四融”平臺的融通、融資、融智、融商的雛形和框架,而“四融”平臺的開發和推廣從一定意義上説也是順勢而為。

  南韓強認為,“四融”平臺的建設是“不得不為”“不能不為”的一個舉措。從省農行自身發展看,雖然縣域市場發展在加快,貢獻度在提高,但放眼整個農村金融市場,農行的傳統優勢在削弱,市場份額被“蠶食”,服務“短腿”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要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又不能回頭走“鋪攤設點增人”的老路,只能另辟蹊徑創新突破。從市場發展看,省農行通過調研發現,甘肅農業呈現多樣化、個體化和小規模化特徵,即使農民有本錢、會技術,仍然未徹底擺脫貧困,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渠道有限,農産品賣不出去或賣不了好價錢,解決産後通市場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從外部條件看,2013年底我省行政村開通寬頻比例達70%,資訊下鄉的鄉鎮覆蓋率達65%,農村網民比例達73%,使得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正在成為可能。基於這些需求和基礎,省農行就必須“想在前頭”,考慮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服務體系,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獨特的優勢。

  所以説,發展農村網際網路金融既是責任使然也是市場使然。

  探 索

  2014年10月,省農行宣佈“四融”平臺正式投産上線。

  按照構想,著眼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四融”平臺服務覆蓋了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其中,“融通”平臺的核心是統籌發展物理網點、自助銀行、惠農服務點和電子銀行“四位一體”的服務渠道,為農戶提供小額存取現、賬戶查詢、轉賬結算等基礎金融業務,以及新農合、新農保、話費、水電費等代理繳費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融資”平臺則著眼解決“三農”發展信貸支援,核心是創新打造特色鮮明、層次分明的産品體系。“融智”平臺著眼提升農民致富能力,核心是通過開展“三農”金融輔導工作,切實解決農民發展能力“短”和“弱”的問題。“融商”平臺則著眼解決農民“買賣”之憂,核心是把農行打造成“三農”的“電商”,著力解決農村商品流通“買難”和“賣難”的問題。

  考慮到服務對像是“三農”客戶,為提高其操作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省農行設計研發了一套名為“金穗四融”系統,集“四融”主要功能于一體,並開發出了終端版、PC版、手機版三種不同的版本。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四融”平臺的建設和推廣,也給省農行帶來了客戶流和資金流。以農行平涼分行為例,通過“四融”平臺購銷資金體內迴圈,帶動該行儲蓄存款增加8200萬元。同時,通過“四融”平臺“牽線搭橋”,該行還為兩戶農業企業辦理了總額為4800萬元的一項跨境貿易融資業務,實現了外匯業務新突破。

  針對外界的評論,南韓強説:“或許大家都知道這麼做,‘四融’平臺也不是最先進的,但關鍵是別人沒有去做,而我們腳踏實地去做了,並給‘三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這就是一種創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