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愛恨”交織 油氣管道獨立“A+H”上市猜想

  • 發佈時間:2015-05-21 07:44:5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拆分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氣管道輸送業務,成立獨立“國家油氣管網公司”?這個一度引起市場猜測、熱議的話題近日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有這個可能,但時間表待定。”對於上述傳聞,一位石油公司內部人士這樣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回應道。

  近年來,油氣管網改革相關政策不斷,中石油管道也向民資“三伸橄欖枝”,為管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鋪墊了根基。

  業內人士指出,對石油公司而言,油氣管道既能帶來穩定收益,同時又耗費大量資金。而管網公司獨立,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石油公司上下游一體化的優勢,但另一方面能夠促使油氣源多元化和定價市場化,推動産業發展,反過來促進管道的建設和投資。

  對於管網獨立的模式路徑,各路觀點不一,但普遍認為,分階段式漸進剝離更適宜。另有市場觀點大膽猜測,若管道公司獨立,未來可以選擇A+H股上市的路徑,借力資本市場,引入資金活水和公平效率機制。

  改革如何兼顧效率和公平,永遠考量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氣。油氣管網改革的路徑、時間表還在探討之中,但可以預期的是,這將推動我國油氣改革向縱深處邁進。

  “管網獨立”非空穴來風

  成立國家管道公司,脫離兩桶油的控制,保證管道接入公平性和開放性——這一計劃並非新鮮事物。

  2013年10月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佈的“383”改革方案中即提出,“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

  此後,油氣管網改革領域動作不斷。政策層面,主要集中在管網設施對社會資源的放開上。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印發《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強調在油氣管網設施有剩餘能力時,應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提供輸送、儲存、氣化、液化和壓縮等服務。

  2014年6月25日,中石油集團通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實施辦法(試行)》,規定了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的實施範圍、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責等內容,指出要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主動適應國家監管要求。

  操作層面,掌控著我國近八成油氣管網資源的中石油集團向民資三伸“橄欖枝”,可謂近年來油氣管網混合製改革最具突破性也最具有標誌意義的舉動。

  2014年5月13日,中國石油公告,擬將旗下西氣東輸一、二線相關資産和負債出資設立東部管道公司,註冊資本100億元,通過産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股權。轉讓後,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將不再持有東部管道公司任何股權。

  此前,中國石油分別在2012年5月和2013年6月拿出西氣東輸管道資産招攬外部投資者,社保基金、養老金、銀行、公益基金等紛紛入股,涉及社會資本共約700億元,開創了中石油管道資産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先河。

  在上述改革施行的基礎上,這一次,“國家管網公司”似乎離落地更近一步。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年初以來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方案一直在研究制定中,其中就涉及國家管網公司相關議題,發改委也在基層和石油體系內頻頻調研,聽取各方意見。

  當前油氣管網獨立已經具有一定産業基礎。以天然氣為例,過去若干年,我國天然氣處於開發初期,石油公司上下游一體化的優勢能夠保證中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下游需求,促進産業發展。現階段,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已經可以相當程度上實現分擔風險、推動産業發展的目的,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大公司或項目一體化的力量。

  “成立單獨管網公司,能夠促進下游和新進入的天然氣供應商獲得公平對待,更有利於促進産業發展、供氣穩定。”一位石油行業人士指出。

  既是資産又是包袱

  自1959年第一條長輸管道——新疆克拉瑪依油田至獨山子煉油廠147公里原油外輸管道投産以來,經過55年的發展,我國現已建成長輸油氣管網10.6萬公里,其中,天然氣管道6萬公里,原油管道2.6萬公里,成品油管道2萬公里,超過鐵路在役運營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與全國已建成的約25萬公里城市配套的燃氣管網,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油氣管網格局。

  目前,我國長輸油氣管網主要由三大國有石油公司擁有。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中石油約佔85%,中石化佔8%,中海油佔5%,其他公司佔2%。

  不過,對石油公司而言,油氣管道既是戰略資産,也是戰略包袱。

  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管道資産屬中石油手中的“香餑餑”,盈利能力很強,一般毛利率在70%左右,凈利潤率為30%-40%,5-7年可收回成本。

  但另一方面,管道投資所需資金也不菲。以中石油為例,根據中石油前董事長周吉平去年3月在香港業績發佈會上的公開表示,中石油每年在油氣管網上的投資超過300億元。

  “每年中石油以自己的信用為背書,投資大額現金在天然氣的管線鋪設上,才完成了中國主幹天然氣管網的建設。但是天然氣管網的建設現在還遠遠不是終點,之後還有西三到西七的建設,還有俄東和俄西線的建設。每年動輒千億的資本開支,對於現金流受到低油價影響的中石油來説也是個負擔。”上述券商分析師説道。

  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中石油管道三引民資,除了響應“新36條”、讓社會主體分享能源投資收益外,也不乏近年來公司資本支出高、負債率上升、需要補充現金流的考慮。

  “愛恨交加”的石油公司,對於成立國家管網公司的抵觸,可能更大程度上來自於上下游一體化優勢被削弱的擔憂。“以天然氣為例,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其管道作為聯通上下游的戰略性資産,一旦被剝離,其上游供應的穩定性,以及終端的城市燃氣和加氣站的市場份額擴張,也成為了無本之木。中石油、中石化的天然氣一體化優勢被化解,從這點上講,兩大油公司是不願意被剝離資産的。”上述天然氣業內人士説道。

  A+H上市猜想

  若管網確立剝離,何種模式最可行?目前,市場上關於剝離方案的討論林林總總。

  有石油業內人士指出,以天然氣管道為例,由於管道剝離涉及各方面利益,就我國天然氣發展現狀而言,採取分階段式的漸進剝離方案較適宜,即:分步驟將不同運營主體的管網剝離出來,首先拆分央企所屬管道,將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的管道剝離,組建成以長輸管網為主的管網公司。再將省屬管網公司、其他省內長輸管道納入管道公司。

  更有市場觀點大膽猜測,若國家管網公司單獨成立,未來不妨借道上市,來解決油氣管道運營成本和效率問題。

  “設想一下,成立一個國家管道公司,其股東以中石油、中石化作為前期主要股東,注入其主要的天然氣長輸管線,並且大比例引入社會資本,如通過在公司上市或者借殼的過程中大比例增發,引入社會資本,稀釋兩大油的持股比例。擴充資本金之後,再輔助以公司債券,解決資金之渴求。”一位研究油氣行業的市場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而在合適的時機,可以適度引入地方省管網公司,建立和擴展更大的管道公司規模。”

  該人士認為,國有管道公司的公眾化不妨考慮“A+H借殼”的形式。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在A股、H股市場上均有上市公司平臺,部分公司之間業務存在重合。如果借此機會進行置換、整合,既能夠為國有管道公司騰挪出上市公司平台資源,也有利於中石油、中石化旗下業務更加細分專業化。

  “國家管道公司的公眾化或許是一個三贏的解決方案。”該人士分析道:對於原先的長輸管道擁有者中石油和中石化,其仍然是該公司的大股東(可能並非絕對控股)。利用管道公司進行融資,可以緩解本身的融資壓力,同時又可以享受管道公司的投資收益和利潤分紅,且隨著管道公司的壯大,也可以享受老股東的股權升值。

  對於國家而言,新的管道公司作為一家公眾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更加透明,治理結構科學,接受公眾監督,拓寬融資渠道。而且,現有的長輸管網已經在上市公司中,不能直接進行劃撥,需要進行現金購買。如果仍然以上市公司為平臺,國家就可以避免大比例的現金支出,實現股權獨立。

  對於油氣行業中小公司而言,上游新進入的天然氣供應商不用擔心天然氣生産出來銷售不出去,下游城市燃氣商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氣源供應,消費者則有望因氣源多樣化、氣價市場化而享受到天然氣價格進一步降低的福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