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厄爾尼諾現身 這個夏天註定很“淩亂”?

  • 發佈時間:2015-05-21 01:31:1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該海區海水錶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攝氏度,可稱為進入“厄爾尼諾狀態”。若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當前,我國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經持續13個月,正式進入第二個“厄爾尼諾年”。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又“發燒”了。

  按照國家氣候中心ENSO監測,從2014年5—10月,當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溫度已經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以上,表明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我國也是國際上首個確認厄爾尼諾事件的國家。

  厄爾尼諾將再度抬頭髮威。今年春夏,全球天氣註定“不太平”。

  “發燒”的後果

  環太平洋地區氣候“淩亂”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現象,就像人體感冒發燒了。大海“發燒”也會造成各種不適,因此需要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來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佈,“治療”的過程必然造成氣候出現一定的異常。

  厄爾尼諾一“現身”,環太平洋地區幾乎無一能平靜躲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啟祎稱,當出現厄爾尼諾時,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巴西等地會乾旱少雨,而南美沿岸的秘魯、厄瓜多等地可能暴雨成災。美國東部等地冬天則會出現極寒。

  去年夏天以來,厄爾尼諾對全球氣候擾動已經顯現。據資料顯示,2014年6月底,持續強降雨在南美洲引發洪水,巴拉圭、阿根廷等多地36萬多人被迫離開家園。而水資源充沛的巴西卻遭遇了1930年以來最嚴峻乾旱,936個城市水資源告急。冬季美國中東部地區先後遭遇6次大範圍暴風雪天氣過程襲擊。

  厄爾尼諾的影響也波及到了我國,氣候很“淩亂”。據統計顯示,去年夏季,我國雨水“南多北少”,華北出現空汛。而剛過去的冬季,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1℃,為1961年以來第4高年,是名副其實的“暖冬”。

  2015年4月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天氣卻急轉直下,遭遇“倒春寒”,氣溫出現斷崖式下跌,部分地區竟然四月飄雪。王啟祎對此解釋,這其實並不是厄爾尼諾的直接影響結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暖冬之後極易發生“倒春寒”現象。

  次年的“爆發”

  降水:“南澇北旱”今年或將繼續出現

  專家指出,根據歷次厄爾尼諾年對中國氣候影響的統計,厄爾尼諾影響最明顯的時期是其發生後的次年。王啟祎指出,在我國,厄爾尼諾發威的主要地區集中在中東部,它的影響明顯而複雜。

  近日,國家防總發佈消息稱,根據預測分析,今年汛期我國長江流域降水將總體偏多,中下游可能發生較重洪澇災害。王啟祎稱,這就是厄爾尼諾今年對我國的一個影響表現。“南澇北旱”可能在今年繼續出現。今夏長江中下游的雨季將會推遲,進入梅雨的日期可能偏晚,而華北汛期將雨水偏少,較易發生乾旱,甚至可能出現夏秋連旱。

  氣溫:華北迎酷暑東北過“冷夏”

  在氣溫方面,王啟祎分析,今年華北地區可能迎來高溫酷暑天氣,夏季熱浪襲人。而東北地區則冷空氣活動頻繁,夏季氣溫異常偏低,遭遇“冷夏”。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降水將會拉低氣溫,天氣陰涼,部分地區將繼去年再次出現“涼夏”。此外,西北太平洋颱風的産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會比正常年份偏少。

  有媒體報道,2015年熱力可能再度刷新紀錄,有望衝擊有氣候記錄來最炎熱的一年。王啟祎稱,氣溫變化受多重因子影響,不過厄爾尼諾事件會增加氣溫躥高的可能性。

  強度:此次厄爾尼諾相對“溫和”

  本次厄爾尼諾將持續多久?王啟祎稱,雖然厄爾尼諾曾有減弱的跡象,但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海表溫度又開始升高,距平指數維持在0.5℃及以上,因此,厄爾尼諾事件仍在持續中。從目前的資料來分析,2014年—2015年的厄爾尼諾不會像1997年—1998年的那麼強,大約為弱到中等強度級別。

  厄爾尼諾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這與氣候變暖有關係嗎?王啟祎認為,厄爾尼諾和氣候變暖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了氣候的變化。

  厄爾尼諾年際尺度上對全球氣候有增暖作用,它把海洋的升溫産生的能量釋放到大氣之中,比如厄爾尼諾年容易出現暖冬。與此同時,氣候不斷變暖、海溫升高也增加了厄爾尼諾的強度和影響,導致強降雨和乾旱等極端氣候頻發。

  防範很重要

  最強一次經濟損失超過340億美元

  厄爾尼諾直接或間接改造人類的生存環境。1925年,受厄爾尼諾影響,秘魯沙漠地區雨量達到400毫米,而此前5年的總降雨量不足20毫米。豐沛的雨水將幾乎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水草豐美的綠洲。王啟祎認為,厄爾尼諾對我們人類的影響有利有弊,不過災害遠遠大於它帶來的利益。

  厄爾尼諾一般大約2到7年會發生一次。王啟祎稱,據歷史記載,1950年以來,世界上曾經發生過13次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不僅會危害海洋生物及生態環境,還會引起氣候異常及相關氣象災害。

  據材料顯示,1982年—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導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致使雞的零售價猛漲。同時,菲律賓乾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這次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1997年—1998年的厄爾尼諾最為嚴重,達到極強強度,據資料統計,當時的厄爾尼諾事件引發的災害至少造成2萬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0多億美元。(稿件來源:中國天氣網)

  連鎖災害性反應需要提前防範

  提前防範厄爾尼諾可能造成的連鎖災害性反應,減少損害,尤為重要。王啟祎建議,今年汛期,長江中下游地區要特別注意防範暴雨洪澇可能造成的城市內澇,還要防範可能出現山洪地質災害。東北地區的低溫冷害會對水稻等農作物産生不利影響,相關大宗商品價格也會發生波動。此外,對於華北地區可能出現的乾旱和高溫,相關部門可以提前安排,建立健全農田水利系統,改進耕作制度,提高抗旱水準等。

   公眾對厄爾尼諾事件反應“略顯不足”

  普通公眾對厄爾尼諾事件的反應“略顯不足”。中國氣象局總體規劃室前主任、北京減災協會特聘專家阮水根指出,根據2014年北京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40%的公眾根本不了解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含義,“要知道氣象災害佔了所有自然災害的70%,造成的損失也相當大,如2012年北京特大的暴雨洪澇災害曾造成79人死亡。這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

  他還表示,中國的防災減災體系已比較完善,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在體制上應該逐步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使指揮更加前移。阮水根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公眾參加一些社區的學習,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學習自救、互救,模擬情景進行演練,參加基本常識的講座、培訓班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