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的資本為什麼樂於旅遊扶貧?
- 發佈時間:2015-05-19 10:54:4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貧困落後區與旅遊資源富集區存在著高度重合性,發展旅遊是帶動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資本天生逐利,如何讓社會資本樂於投身到扶貧旅遊中?又怎麼讓當地農民真正共用發展的福利,受惠于旅遊?記者走進湖北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調研。
窮山惡水變金山銀水
在木蘭草原景區入口左側的草原新村,一幢幢白墻灰瓦、飛檐吊角的三層小樓鱗次櫛比,整齊劃一,這裡是給原來居民的回遷房和門麵店鋪。
靠近景區門口的華鋒農家樂,64歲的老闆娘彭三先手腳麻利,一邊給買水的遊客找錢,一邊招呼吃午飯的遊客。
“一乾旱,土地就像刀子劃,莊稼全乾死了,一下雨又受澇。地不好就不出産,能跑的都往外跑。要是10年前跟我講,這裡能變成5A級旅遊景區,我是打死都不信的。”彭三先心直口快告訴記者。
木蘭草原的投資者吳建順,其實一開始也沒有想到會發展旅遊業。作為土生土長當地人,早年外出打工、做地産,積累了第一桶金,賺了錢的他想為家鄉做點事。
2004年,他投資兩三千萬元,建了一個牛羊養殖場。然而,現已退休的時任黃陂區旅遊局局長找到他,認為這裡適合做旅遊。“你搞養殖,雇不了幾個人,帶動能力有限,但你一搞旅遊,把遊客引過來,村民就能靠旅遊發財。”
草原對於北方人不陌生,然而對於南方人,在家門口就能看到草原,是個不錯的體驗。於是2005年起,吳建順以“草原”為概念進行旅遊開發,在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騎馬馳騁,吃牛羊肉、賞格桑花,吸引了不少周邊休閒遊的客人。
村民們紛紛返鄉辦起了農家樂、家庭旅館。靠著自己的農家樂,彭三先去年純收入達到30萬元。
黃陂旅遊部門統計顯示,近年來,黃陂鄉村旅遊業有10萬農民“吃”上旅遊飯,間接就業為25萬人左右,真正成為支柱産業,成為富民産業。
“去年政府還組織我們到別的景區去學了半個多月,吃飯住宿都不要錢,請老師教我們學怎麼做菜,怎麼接待客人。一學強多了。”彭三先説。
讓投資者見到收益
資本天生逐利,僅靠投資者對家鄉的感情只能發展一時,真正長遠可持續,必須讓投資者見到收益,讓企業成為旅遊發展的主體。
吳建順説,旅遊産業投入大,週期長,回報慢。為改善旅遊基礎設施,近10年間,前後2億元的錢投進去,到2014年還沒見到盈利。有時候資金週轉不過來,十分艱難,其他股東開始反對繼續投入。
2014年底,吳建順等投資者終於見到了曙光。以木蘭山、木蘭天池、木蘭草原和木蘭雲霧山等4個景區整合而成的“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申報國家5A級景區成功,迎來客流量的高峰,景區收入開始爆髮式躍升。
“景區能跳出虧損的大坑,著實不易。木蘭景區的快速發展與周邊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政府的大力推廣密切相關。”吳建順説。
木蘭天池的投資者曹江城説,將四個景點打包申請5A,這是任何一家景區靠一己之力都做不到的事情,政府的協調和支援,給了大家很大的動力。
黃陂區旅遊局局長李樂林介紹,在“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創5A的兩年時間裏,整合各類資金近10億元,實現了“15分鐘到達一個景區、2小時串聯所有景區”的“15+2”旅遊交通圈。
看到旅遊業良好的成長性,北京客商王清義來到黃陂投資近億元建設了玫瑰園。王清義説:“周邊的景區已經發展起來,旅遊已經形成了良好氛圍,做賞花經濟,我很看好這個前景。”
除基礎設施外,旅遊行銷和政策扶持也是黃陂區政府重點發力的工作。黃陂區連續舉辦14屆武漢木蘭旅遊文化節,提升了黃陂的美譽度、知名度和影響力,黃陂旅遊市場也由以武漢為主逐步轉變為華中為主、輻射全國。
旅遊扶貧,政府可以做什麼?
一些地方發展旅遊,富了投資商,富了外來商戶,但是沒有富到當地住民,甚至因為利益分配不均,當地住民和投資商互相對立,兩敗俱傷。如何避免這一問題成了一大考驗。
李樂林説:“在開發景區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導景區周邊的農民參與配套服務建設,讓農民成為經營旅遊住宿、餐飲、運輸、土特産、手工藝品等領域的小老闆。”
此外,黃陂區相關部門積極引導農民利用自有林地、耕地、建築、資金等參與景區開發、入股分紅。木蘭天池景區總經理張虹説:“我們景區裏很多農戶在景區都有股份,年底可參與景區分紅,不少人比我的收入還高。”
既要讓村民參與,也要引導合法經營,提升服務標準。木蘭草原總經理胡宗軍説:“一開始,有些本地村民缺乏服務意識,會跟遊客‘鬥狠’,遊客體驗不好,誰還願意來?這就必須做好培訓,扭轉觀念。有的村民承包了景區的一個蒙古包項目,搞強買強賣,我們二話不説就按合約取消他的經營權。必須規範發展,才能共生共贏。”
黃陂區將旅遊發展中的資源稟賦、民生問題、産業發展通盤考慮,産權明晰,分配合理。政府對內做好服務工作,對外努力“吆喝”,企業才敢放手去做。
截至目前,黃陂區興辦旅遊企業近百家,吸引社會投資百億元,建成規模景區16家,成為推動旅遊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