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吳舜澤:摸清污染家底 改善環境品質

  • 發佈時間:2015-05-19 08: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吳舜澤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日益面臨著重大瓶頸制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大氣、水、土壤等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突出。未來一段時間,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扭住環境品質改善這個核心,實施品質和總量雙管控,全面推進污染防治,總體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首先,要實施資源能源消費量與污染物産生量、排放量聯動控制、協同增效,全過程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污染物接近或超過環境容量,這是必須面對的基本現實,需要切實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能源消費入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做實源頭預防,做硬過程嚴管。在做好落後産能淘汰減法的同時,著力做好綠色産業培育的加法,更加積極地發揮節能環保産業對國民經濟改造提升的乘數效應。摸清“資源環境家底”,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與耕地紅線、水資源利用總量、能源消費總量、煤炭消費總量、機動車保有量控制等協調聯動,效率、強度、總量多管齊下,引領、倒逼、拉動形成節約環保的國民經濟體系。嚴控污染新增量與削減污染存量並重,以大投入、大工程帶動大治理,做足治理,補足欠賬。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環境脆弱、環境風險高的地區要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污染嚴重地區應實施更為嚴格的産業準入、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大幅度降低污染負荷。

  其次,抓好環境分區管控,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少地方“攤大餅”式蔓延擴張,部分高污染、高排放、高風險的園區和企業建設在城市上風向和城市水系、水源地的上游。這種佈局性的污染是最難治理的污染,這種格局性的破壞是最難恢復的破壞。在主體功能區佈局基礎上,需要充分發揮環境空間分區分級管控的基礎作用,避開水、大氣、土壤和生態環境的敏感區、重要區和脆弱區,劃定並嚴守紅線,合理確定城市增長邊界。統籌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佈局,穩步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保護濱河、濱湖、濱海地帶,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水時間,建立城市“清風廊道”,增加環境容量。要利用好環境容量的時間、空間差異性,使污染物排放能與之精細化匹配,使品質管理、治污減排、風險管控、生態保護、制度政策等方向一致、目標銜接、步調協調,顯著增加品質改善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再次,以“3大行動計劃”為重點,分區域、分流域持續推進環境品質改善進程。地方各級政府要樹立“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思維,優化調整管理模式,實施系統治理、科學治理,分區分類施策,精細化管理,精準發力,加快治理,力爭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實效,重點解決影響群眾健康、關乎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是強化源頭減量,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抓好控煤和爐窯兩個重點,車、油、路同步,深化聯防聯控,梯度式推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依次達標,大幅度遏制重度污染範圍、持續時間。二是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治理,協同推進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保護。“大小”並重,在抓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時,下大力氣解決老百姓身邊小河小溝等城市水體黑臭問題。“抓兩頭,帶中間”,在抓飲用水源地等較好水體穩定達標、水質不退化的同時,集中力量逐一打好劣V類水體殲滅戰。三是按照防、控、治三位一體、並重推進思路,實施耕地、污染場地、問題突出地區分類防治,對調查點位重度污染的耕地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等綜合治理,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管控。同時,要推行環境損害賠償,確保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重金屬等環境安全,切實加強核設施運作監管。

  此外,還應以落實企事業單位責任為核心,推動社會共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順勢而為,運用新思維,在治標的同時重在治本,更多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落實政府環境品質責任,強化市場激勵機制,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環境保護法》行政強制權的授權,強化環境司法,從嚴從硬,重拳出擊,用鐵規鐵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二是落實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推行排污許可自我申請、自主監測、數據公開、年度報告,建立企業環境信用體系,並與稅收、貸款、融資等關聯,嚴格責任追究,形成環境行為失信失范寸步難行的氛圍。三是及時準確公開環境資訊,擴大公開範圍,以公開推動監督,以監督推動落實,讓社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評判治污效果,以綠色消費革命推動生産方式綠色化,建立健全政府監管、企業負責、行業自律、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多元共治體系。(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 吳舜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