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再過半年,我會曬得更黑”

  • 發佈時間:2015-05-18 04:31:4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澎

  立夏前夕,在洪澤湖東部,素有“襟吳帶楚遊客多”的白馬湖泛著陣陣漣漪。白馬湖附近的麥田,也應著吹過湖面的微風,揚起陣陣碧綠的麥浪。

  “再有2個月小麥就可以收穫了!”田埂上,一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一邊查看小麥的生長情況一邊笑著告訴記者,“這些麥子成熟後作用可大著咧!這些是育種田!”這個年輕人名叫馮維松,今年3月,他正式加入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成為了一名育種研究人員。研究院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白馬湖農場,這裡有近400畝高標準試驗田用來進行育種研究和品種的提純復壯,並承擔著國家及省級生産試驗、區試展示工作。

  艷陽天下,徘徊于麥田邊的年輕人走走停停,時不時低頭檢查田裏的麥穗,時不時彎腰清除地上的雜草。“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馮維松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2012年,身為揚州人的馮維松從揚州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畢業後輾轉兩年多,最終由蘇墾農發寶應湖分公司推薦到江蘇大華的育種研究院,開始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息息相關的工作。

  馮維松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手段篩選和培育優秀的小麥新品種,每年的4月到12月期間,他都要呆在白馬湖的育種研究院進行研究。“除了實驗室工作外,在小麥進入灌漿成熟期後,基本每天都要進行田間調查。”馮維松笑著説,“風吹日曬的已經習慣了,再過半年,我會曬得更黑。”已經開始每天進行田間調查的馮維松,大約半個月才能回家與女友相聚一次,聚少離多的日子雖然很艱苦,但是馮維松卻能夠沉下心來投入研究。

  2014年,白馬湖育種研究院投資700多萬元配備了先進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設備,而馮維松成為了第一批使用這些設備的人。“江蘇大華的育種研究院種質資源豐富,儀器設備先進,經費投入有保障。”馮維松説,“這裡的科研前景更好,對我個人的發展也更有利。”

  近年來,各大種子企業自主選育品種的影響力越來越得到認可。2014年,江蘇大華將銷售額的3.07%用於科研,在這投資的背後是育種模式的轉型。“現在公司的育種研發正在從常規育種技術向常規育種技術與分子育種技術相結合轉型。”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院長張志高告訴記者,“然而分子育種只是輔助手段,並不能完全代替常規育種手段,常規育種是基礎和載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育種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

  當記者走進江蘇大華育種研究院的實驗室後,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在將一粒粒的水稻種子按照不同品種、批次裝入寫好不同編號的紙袋內,在他周圍堆著一層層一人多高排滿種子的木箱子。“我正在將去年收穫的水稻種子編號並分裝在樣品袋內,這些種子今年要種進實驗田進行下一輪篩選。”戴眼鏡的年輕人名叫張琦,他是育種研究院的一名技術員。

  一個值得推廣的品種,從育種方案制定到種質篩選、雜交、選擇、鑒定,再到推廣之前的區試和品種審定,一般需要6至8年時間,有些需要10年乃至更久。“除了資金投入、設備投入外,人才引進是至關重要的。”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江玉明告訴記者,“我們要培養年齡結構合理的育種研發團隊,讓老中青研究人員能承繼起來,公司每年都會引進碩士或博士學歷的年輕人。”

  今年,白馬湖畔的育種人進行著與往年相似的工作,培育的卻是與往年不同的品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