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濉溪:十年“糧食先進縣”是如何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5-05-18 04:31:2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地處淮黃海平原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面積1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0萬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360萬畝左右,糧食總産在150萬噸左右,是傳統産糧大縣和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去年,該縣在糧食“十連增”的高起點上,實現了全縣糧食單産(小麥504公斤、玉米505.4公斤、大豆129.7公斤)、總産(小麥94萬噸、玉米56.9萬噸、大豆8.75萬噸)雙增長,連續十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號。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獨特的高産秘訣?

  種糧“冠軍”不差錢

  農民貸款難是農業發展面臨的普遍性難題。然而在百善鎮葉劉湖村採訪時,種糧大戶趙德平的一番話卻讓記者感到驚奇:“過完春節,縣裏的農業銀行、信用聯社等七八家金融機構紛紛給我打來電話,想放貸款給我。我問他們最高能貸多少款,他們説只要提供兩個公務員的證明和擔保,最高可以貸到50萬元。由於我資金週轉得很快,我統統給拒絕了。”

  2011年,54歲的趙德平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流轉了1700畝土地從事種糧生産。他告訴記者,自己家一共五口人,全都圍著這1700畝地忙活。剛開始種植時,由於面積這麼大,也是手忙腳亂的,很多管理服務跟不上,效益不是很明顯。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和摸索,現在種糧的效益越來越好。2014年,他在當地工商局註冊了永建家庭農場。

  “別人都説農業貸款難。銀行找我,我還不願意貸款。説到底,還是我因為我種糧種出了名。”趙德平説,自己在當地是響噹噹的種糧“冠軍”。這得益於平時通過各類途徑吸收農業科技知識。自己不僅購買了各種農業技術書籍,還訂閱了農業科技報刊雜誌。通過所學知識,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現在耕種收全程實現了機械化,糧食單産高於當地的平均水準25公斤。

  農業設施用地不愁

  記者來到相隔不遠的成睿家庭農場探訪,發現這戶家庭農場竟然擁有兩個標準化的糧倉。“我是濉溪縣第一戶申請到農業設施用地的家庭農場主。正是有了合法的手續,我才吃了‘定心丸’,敢投幾百萬元下去,建設這個標準晾廠和糧倉。”農場主王俊良告訴記者,由於當地種糧大戶較多,農業設施用地難的問題比較突出。2014年,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商討解決農業設施用地問題。最終出臺了一項文件,上規模的家庭農場可以申請10畝以下的農業設施用地,但是需要交每畝地3000元的押金。經批准後可以在國土部門備案,取得設施用地的使用權。如果因經營風險問題出現退出或不幹現象,需要把農業設施用地復墾後歸還押金。

  “有了這些配套設施,我從事農業的決心更大了。我準備今年再上一台烘乾機。”王俊良説,最初自己流轉千畝地生産小麥種子,主要是為江蘇一家種子企業做為基地生産。隨著這幾年擴大發展,他準備跟這家種子企業合作經營延伸産業鏈,為此專門在濉溪註冊了一家種子公司,準備投入一條包裝生産線。這樣,種出來的種糧可以直接加工送上市場。

  示範種糧形成氛圍

  在濉溪縣,隨處可見的是大大小小種子公司的廣告招牌。種子生産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這與農業部小麥高産創建的功勞密不可分。”濉溪縣縣委書記李加玉介紹説,該縣共有3個農業部小麥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及4個整建制小麥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正是這些示範片的示範效應,才使得全縣形成了一種比著幹的氛圍,農業經營主體種植糧食的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濉溪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非農化、非糧化的現象很難見到。農民對土地的珍惜之情溢於言表。“通過這幾年種糧的摸索,我發現糧食種植面積也不是越大越好,像我一個人忙碌就種兩百畝地最合適。”黃新莊農民黃長福告訴記者,三年前他流轉了1000畝地搞種植馬鈴薯、黑玉米。後來發現還是種糧食最好銷、效益最穩。所以他只保留了400畝地繼續種植,其他的土地轉給別人種糧食。

  “我們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糧食産區,當地農民熟悉種糧技術。加上近年來國家對糧食種植補貼力度大,農民就有了積極性。早些年也折騰過種蔬菜什麼的,最後都賣不掉。比較起來還是種糧食最穩。”道口村的柳豐家庭農場主劉超説,自己的家庭農場帶動了整村的農民種糧,他們村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制種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