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打好區域品牌“保護傘”
- 發佈時間:2015-05-16 08:32:3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易家言
201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河南省委主要負責人在代表團駐地,飽含深情地向媒體人員介紹信陽紅茶來龍去脈並共品信陽紅茶的故事曾被廣為傳頌。這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生活品位的提高,紅茶在我們這個茶文化歷史悠久的大國閃亮登場,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和推崇。浙江的綠茶、福建的紅茶在不知不覺中主導著高端茶葉市場,甚至掌握著定價權。但來自“綠茶之王”信陽毛尖産地的“信陽紅”卻有些喧賓奪主,不僅在鄭州、北京、武漢、福州的紅茶市場上異軍突起,甚至有“熱度”趕超本家信陽毛尖的苗頭。千百年來,以綠茶立命的信陽毛尖對採摘和工藝要求都非常高,一般只採春茶,而夏秋茶基本都扔掉了,每年茶葉的利用率不到60%。採摘夏秋茶加工成高品質的信陽紅,不僅結束了茶葉大量浪費的歷史,也為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由於農業生産的特殊性和消費者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格外關注,燦若星辰的眾多企業品牌很難在顧客心中留下烙印,而東北木耳、吉林人參、新疆哈密瓜、陽澄湖大閘蟹等總能讓人停下腳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成了農産品品質與信譽的象徵。因此,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登記工作受到農業主産區重視和廣大市民認同,怎樣處理企業自有品牌與公用品牌的關係,同時還要避免“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就成了很現實的問題,也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難題。其實,這對於著力於打造品牌的農業企業,確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據我觀察,現在各地探索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展過程中大體出現了三種模式:一是以企業為主導的信陽紅模式。事實上,在當地省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援下,信陽茶産業在突破“圍著綠茶轉”的發展思路中,茶葉骨幹企業功不可沒,可以説是政府把方向、出政策,企業樹品牌、創市場,企業在與政府、茶農的互動中開闢了一條新型品牌行銷之路。二是以協會為主導的膠州大白菜模式。膠州生産的大白菜不一定都叫“膠州大白菜”。在當地政府及農業、工商、公安、質檢、文化、旅遊等有關部門支援下的膠州大白菜協會,負責培育和管理這一區域品牌,實行“生産基地認證制,産品品質追溯制”的品牌管理模式,只有經過該協會認定和授權農戶及組織生産的大白菜才能加貼“膠州大白菜”標識,否則只能説是膠州“的”大白菜,而且決不允許擅自加貼標識。在基本導向上,協會負責人表示,還是希望大戶、合作社及企業等能夠儘快成長,在唱響品牌中“擔綱主演”。三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洛川蘋果模式。陜西省洛川縣為了蘋果産業發展,專門成立了一個副縣級的洛川蘋果産業辦公室,統籌洛川蘋果産業及品牌培育等一系列事宜,出政策、頒標準、搞協調、促行銷,實際上也越來越倚重當地及引進的農業企業,“企業在市場中長大了,我們的工作就好做了”,這就是管理者的心態。因此,無論是哪種發展區域公用品牌的方式,地方政府都對企業保持積極態度,盼望隨著一些農業企業的成長壯大,可以在市場化浪潮中為區域品牌發展中撐起一片天。
俗話説,大樹底下好乘涼。也有人把區域公用品牌形象地比喻為傘,而企業自有品牌則受到這把傘的提攜和庇護。而我們也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理論上講,如果把一個區域品牌比作一把傘,那麼共用這把傘的也只能是一兩人,眾多人同舉一把傘是難以遮雨的。從長期看,一個農産品區域品牌要獲得持久成功,同樣必須依靠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企業的支撐,這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走過的路子。有人形容面對區域品牌的困惑時説:聽著響亮,近看迷茫,究竟哪個是正宗的呢?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説,現階段正是有眼光企業家借勢做大品牌的好機會。
要更多分享區域公用品牌的無形資産,有基礎的農業企業必須多方入手:一是以爭當區域品牌“傘”“旗手”的心態,認真分析自己的企業定位及行銷戰略,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配置上做出必要調整,制定基於區域品牌上的企業品牌戰略路線圖、實施方案及重要措施。二是按照區域品牌“嫡傳”甚至“當家人”的要求,腳踏實地提高農産品品質,同時在包裝、標識及延伸服務上下工夫,使感知品質、市場知名度與影響力與之相匹配。三是努力把自身産品特質賦予品牌,把品牌特質轉化為標準,把標準轉化為區域品牌的精神內核,為引領區域品牌發展打造制度基礎。四是有意識地組織區域品牌論壇、聯盟、協會等活動,為唱響品牌搭建凝聚人氣、共識和市場的載體及平臺。(互動郵箱:zxw3280@163.com)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