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跨界創新談養老

  • 發佈時間:2015-05-15 01:31: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面對無可回避的社會現實和自然規律,如何建立公平、健康的産業環境,創建鼓勵創新的行業氛圍,是中國養老産業能夠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前不久,“2015清華養老産業論壇”以務實、創新的態度,集合清華同衡養老産業專家委員會專家們的智慧力量,聯合行業有識之士梳理産業發展脈絡、引導業務創新、鼓勵跨界橫向聯合,以期為中國老年人提供更高水準、更多樣化的服務。

  此次養老論壇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清控人居集團、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已是伴隨著養老産業發展而舉辦的第七次大型論壇活動,在國內養老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論壇開場,清華同衡養老産業專家委員會的近百位專家,頭戴白髮,集體登臺,向業界發出2015行動倡議,為了養老産業的未來,應用務實、包容、合作的心態,共同推動中國養老産業的發展。倡導樹立正確的老齡觀;努力推動養老産業鏈形成;推動建立公平、健康的産業環境;推動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加強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積極鼓勵老年産品創新。

  根據民政部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內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14.9%,相當於每7人中,有1人超過60歲。2014年,65歲及以上人口達1.38億,佔總人口的10.1%。預計這一比例在2020年會達到13%左右。到2050年前後,會是每3個人中間就有一位超過60歲的老人。

  如此速度,老齡化將成為未來經濟生活的重要特徵,但是,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這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清華同衡養老産業專家委員會執行秘書長陳首春説:“最好的養老方式,應該是對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續,我們不要因為一個人老了,就在某個特定的時點對他的生活做出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養老需求遍及全社會,同樣,養老服務也應當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以碎片化的形態,散佈在眾多行業、産業當中,如同春風化雨那樣。”

  近兩年國家出臺很多養老相關的政策,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服務標準化、養老機構改革、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並軌等多方面指導、支援我國養老産業的發展。今年2月,民政部、發改委等10 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政府引領下,社會力量投身養老産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各種涉老項目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陳首春説,各界近兩年開始高度關注養老産業,這是好事。但投資人仍然要想清楚:究竟什麼是老人,怎樣養老是正確的、或者説是最符合現實條件的?在他看來,2016-2020年“十三五”規劃期間,應是中國養老産業的“啟蒙期”:國家政策可能會有調整、轉變;同時,消費者也需要逐漸成熟,轉變養老觀念,增強支付能力。

  “未富先老,是當前中國養老産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論壇演講中,多位專家談到這個現實。

  養老金替代率是衡量退休生活品質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準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準之間的比率。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55%是警戒線。全世界78%的國家中,養老金替代率都高於60%。

  陳首春説,2000年,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是60%左右;到2013年,已下降到43%。如果再考慮到內地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比例不足2/3、另外1/3的人尚未參保,就可以想像,中國的老年人生活多麼窘迫,哪有錢去購買額外的養老産品或服務呢?

  專業人士結合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做出估算,目前,內地處於失能、半失能、失智狀態,或超過80歲以上、確需照料的老人約有5000萬。這5000萬失能、失智、高齡老人是養老服務業面對的剛需階層,但機構可以收住的老人不會超過整個剛需階層的10%,絕大多數剛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裏。

  一方面是目前的養老機構定位不準,面向剛需老人的護理型養老機構佔比過低;另一方面在於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專家認為,政府層面應該做的也是兩個方面:一是對養老機構應該從追求數量增長向調整結構轉變;二是改變以往“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的思路,變“補供方”為“補需方”,把補貼投向剛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在我們短期之內不可能開設“長期照護保險”的情況下,設立“長照補貼”,真實提高消費者支付能力水準,使得老人無論在機構還是在家裏,都有購買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能力。

  陳首春指出:“養老問題實質上是金融問題,只有解決供需雙方的金融需求,才能構建完善的産業系統。”“以房養老是解決支付能力不足的一種有益嘗試,金融産品創新將成為養老産業發展的引擎。”“國際普遍採用的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計劃三大支柱體系,值得我們借鑒。”

  伴隨著中國人口日益明顯的高齡化、失能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和空巢化趨勢,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衛生、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

  清華大學公共關係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十三五”規劃中有涉及老齡社會的國民教育。一是希望把人口問題寫進小學課本,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他們生活的家庭大小有幾代同堂;二是把養老金知識進入高教課本,讓學生了解,養老金涉及到了企業的成本,涉及到年輕一代的稅賦,也涉及到養老金的支付水準。她還建議把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寫進中央黨校的課本,讓決策者知道這個時間表,如果忽略就貽誤發展時機。

  在陳首春看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將是長期現實。為此,他提出了兩個“著力點”:一是加強培養、培訓,既要多培養機構中的專業護理人員,也要培訓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如保姆、老人的親屬、社區志願者等。畢竟中國居家養老的比例超過90%。二是加強技術裝備的研發和配套。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院中,通常是1名護理人員可以同時照顧7-8位老人,先進的監測設備、全息網路化的技術應用,能極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養老床位的使用效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