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足記:“情懷+大片”模式成就的APP應用

  • 發佈時間:2015-05-15 01:00: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記者 葉健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今年3月開始,一款叫作“足記”的APP一夜成名。拍張最普通的照片,用足記加個特效,就如同電影截屏一般,莫名地就文藝許多。在足記背後,創始人楊柳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足記是她第一個創業項目。在楊柳身邊,還有包括宇文卿、耿靚等其他文藝青年,是情懷讓足記從諸多應用中脫穎而出。

  當然,也正是因為情懷爆棚,技術返反成了足記的短板,這也讓楊柳感慨,“不懂技術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就是個悲劇”。

  從愛電影開始創業路

  如果你見過楊柳,你很容易發現她是典型的白羊座:性格急、説話快。但你可能不知道,她出身於真正的文藝世家:外公是京劇編劇、阿姨是漢唐文學教授。

  在一群文藝老年和文藝中年的熏陶下,楊柳也不可避免地成了文藝青年:她從小就大量背誦唐詩、最愛的書也是同齡人望而卻步的《古文觀止》。

  除了文學,楊柳另一項愛好就是電影。大學主修電影戲劇文學的她,掐指一算,“看過幾千部電影還是有的,家裏還有超多電影碟片,基本上有空就會去看電影。”當然,她如今的創業項目足記,最早的創意其實也是來自電影。

  如果只是靜靜地做一名文藝青年,楊柳自然也不會走上創業這條路。

  讓楊柳和商業結緣,是她泡在SP(服務提供商)行業的那十年。楊柳笑言,正是做SP的那些年,或多或少地培養了一些“移動互聯網思維”。

  尤其是2009年,她跟著之前的老闆娘出來單幹創業,從剛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後來幾十個人,無論是談判或者策劃,都要承擔比以前更重的責任。慢慢地,楊柳找到了獨當一面的感覺。

  2013年,在SP行業泡了十年後,楊柳終於想出來幹點什麼。辭職之後,楊柳給自己放空了一段時間,一邊和朋友做著公眾號,一邊琢磨著未來。繞了一大圈,楊柳還是想回到和電影有關的事上。

  “其實創業這件事沒有放進腦子裏,就是想做個自己喜歡的東西。”熱愛電影的楊柳,自然從最熟悉的電影下手。

  後來,楊柳遇到了宇文卿,也是一個對電影有著高度熱情的女生。宇文卿並非真名而是別名,但她算是小有名氣的“後榮迷”——張國榮去世以後新加入的影迷。不過,2014年4月,宇文卿的“追榮”行動畫上了一個逗號,因為那時她開始創業做足記了。

  楊柳自己就是影迷,她和朋友還發現,很多影迷都熱衷於追尋電影取景地和在取景地留影,更不用説還有更多影迷走遍世界各地只為了重現電影場景。例如足記的特約顧問趙亞飛,他在《走遍世界,只為重現電影場景》一文中,就曬了52張他本人在不同電影取景地的對比照片。

  足記的第一名員工叫耿靚,在加入足記前,耿靚在豆瓣上寫了一系列有關英劇《神探夏洛克》的文章,為此她幾乎找遍劇中取景地還原場景,並詳細分析、做出了跟著劇情漫遊英國的指南。同樣熱愛英劇的楊柳在豆瓣上讀完文章後大為折服,當楊柳嘗試著聯繫上耿靚時,才驚訝地得知,耿靚當時已是一位即將出站的化學博士後。

  “情懷+大片”模式

  足記最早的創意,是在地圖上標記齣電影的取景地,讓用戶可以在電影取景地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而足記收錄的電影取景地資源,都是其編輯團隊手動搜尋錄入,照片除了有介紹,還有精確的經緯度。據了解,足記至少蒐集了15000個影視片取景地的經緯度。當時的足記團隊還不到8個人,其中還包括3名技術人員,所以實現這個想法並不輕鬆。

  完全不懂技術的楊柳費盡口舌讓程式員做出初版足記後,大約是在2014年的4月,楊柳他們用最早版本的足記,在澳門拍出了第一張闔成照,一張張國榮《胭脂扣》的劇照。就是那張不算驚艷的電影現實對比照,卻讓楊柳感到非常滿足,“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

  楊柳還在一個創業者聚會上展示足記的內部版本,結果大家反響不錯。“既然這樣,那就順便創業吧。”

  靠著産品的情懷,足記也順利拿到了天使投資。值得一提的是,足記的天使投資人中就有紫輝資本的鄭剛。鄭剛是在業內頗為知名的情懷投資人,他投資的産品基本上都比較有文藝范兒,他也是羅永浩和錘子手機的堅定投資人和支援者。

  可見,情懷還是可以有的,説不定還能創業。

  當足記在AppStore上線時,其實是被放在“旅遊”分類下的,不過,足記團隊發現真正衝著影視片取景地去的用戶並不多。

  楊柳發現,想勾引用戶,還得加入其他功能。有一天,足記團隊去星巴克喝咖啡,一位愛電影愛拍照的成員,隨手拍了一張照片,並且處理得和電影片花一樣,還配上了一句調侃的臺詞。玩者無心看者有意,足記的一名産品經理頓時來了感覺,當時就決定把這個功能加入足記中,並美其名曰“大片模式”。於是,足記又加入了一種“特效”:讓照片看起來像電影截圖,還能添文字,顯得像電影臺詞。

  一位網友是如此評價大片模式,“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你隨便拍什麼東西,只加上‘我有一個夢想’之類的話,整張圖都會顯得很有感覺,不信你試試。”在和記者交談時,楊柳仍不忘推薦自己的産品。

  但就是這個貌似不起眼且沒有任何技術門檻的功能,讓足記一下子火了。

  對楊柳來説,足記“duang”的一下火了,她也被搞懵了。在沒有任何主動推廣的情況下,足記用戶一週內從8萬變成了120萬,並且連續一週多穩居蘋果AppStore下載榜第一名,何炅等名人在微網志上玩足記,文藝青年或者普通青年都在朋友圈裏曬情懷,媒體利用足記做圖片新聞……

  其實每天都會有很多APP在上線,為什麼偏偏足記會走紅,到底是運氣好,還是産品實力強?記者採訪下來發現,其實運氣和實力都很重要。

  足記的“大片”功能是在2月初上線,足記團隊向身邊朋友做了一些推薦,通過朋友的轉發又引來幾位電影圈人士,這其中就包括《萬萬沒想到》劇組成員。所以,《萬萬沒想到》劇組可能是最早的足記知名用戶,包括叫獸易小星、女神孔連順都用過足記甚至發過微網志。

  而幫助足記從AppStore分類榜的738位一下跳到156位,是2月8日“最美應用”的一次推薦。“最美應用”是一個APP推薦網站,是由一群品味在平均水準之上的年輕人組成,很多手機用戶也樂於從推薦的個性應用中找到自己的“菜”。得益於最美應用完整地介紹了足記每一個模組的功能,加上一份細緻入微的體驗報告,這為當時的足記帶來日增數千的用戶,更引來兩位最早期的電影合作夥伴。最關鍵的是,最美應用並非足記花錢做的推廣,而是自發地在推薦足記。這也表明,好的産品總是走紅的前提條件,且是必備條件。

  在最美應用率先推薦了足記,後來其他APP推薦的公眾號和社區也開始相繼推薦。當用大片模式的用戶多了起來,分享到朋友圈的圖片也越來越多。這就像滾雪球一樣,常常一個人就能帶來數十、甚至上百用戶。

  據足記團隊統計的數據顯示,3月7日的新增用戶首次破萬,3月9日總用戶數突破10萬,而到3月16日當天的新增用戶就猛地突破100萬——這個數字是大多數APP整個生命週期都無法達到的水準。如今,足記的用戶已經達到千萬級。

  當技術成為短板

  足記火了,楊柳的工作、生活也全面著火。那段時間,楊柳一度每天都會接到幾十個媒體、投資者的電話,各種資訊轟炸根本停不下來。

  更崩潰的事情接踵而至。由於楊柳基本不懂技術,技術也成了足記的短板。隨著用戶海水般湧來,足記的伺服器反覆崩潰。這段痛苦的經歷讓楊柳叫苦不迭,“不懂技術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就是個悲劇啊!”

  2015年的3月,可能是楊柳有生以來最忙的一個月。她在朋友圈一遍遍地吐槽,“人仰馬翻”,“沒有時間洗頭,於是就洗了一個劉海兒”。那段時間,楊柳每天睡上4個小時就算奢侈,閉上眼睛就能睡著。

  在足記走火的同時,關於足記能火多久的爭議也不絕於耳。面對質疑,楊柳倒也大方,“很遺憾,我們沒有做到讓自己滿意,足記就像一個早産兒,沒能讓大家看到它最好的一面。現在對團隊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産品,要對得起用戶的手機記憶體。”

  在足記之前,就有很多一時爆紅、然後又銷聲匿跡的APP,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臉萌。對於楊柳來説,已經無數次遇到“足記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臉萌”之類的問題。足記下一步到底怎麼走,還會推出哪些新功能,其實足記也在一步步探索之中。

  對於足記來説,現在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將産品做好,盈利目前並不在計劃之中。雖然有很多投資人和商業合作方找到楊柳,但楊柳也明確地表示,至少在現階段她暫時不考慮商業合作,“我和所有投資人都這麼説,他們都讓我不用擔心,以後再説。”

  足記未來還會加入哪些功能呢?對此,楊柳表示,足記還想在“故事記錄”上面做得再深一點,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拍照來記錄生活,足記需要保持的是它在生活文化和電影藝術之間的嫁接。此外,足記還會加強平臺內部社交,而不是僅僅成為一個依賴朋友圈分享的工具性應用。

  當然,未來如何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楊柳也坦言,能夠從眾多同類應用中脫穎而出,足記已經是足夠幸運了,未來會怎麼樣誰也説不好,關鍵還是以産品説話。産品好則生,不好則死,一切皆有可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