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藝青年的網際網路創業路更加艱辛

  • 發佈時間:2015-05-15 01:00: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足記可謂2015年以來首個走紅的“現象級”應用,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説,這無疑是夢寐以求的情況。但是對於身在其中的足記團隊來説,這確實是個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讓他們一度手忙腳亂、人仰馬翻。當很多人都在總結足記的經驗時,他們還有哪些教訓值得讓創業者借鑒?

  作為足記的創始人之一,楊柳對於足記3月中旬走紅的感受是“失控”,“足記的紅火完全是‘失控’的傳播,感覺duang地一下火了。”

  在楊柳看來,以情懷著稱的足記一開始的底層架構就沒有做好,所以當3月中旬面對千萬級的用戶量而沒有承載住,沒有辦法給新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整個團隊都很難受。

  足記爆紅那會兒,版本還只算“公測版”,無論流程設計、UI界面、流暢度都還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被展示到了數百萬用戶的面前,就像個“早産兒”一樣,各種不適應。

  而且由於用戶激增,當時足記的伺服器半死不活地拖了近一週,由此帶來的應用閃退、刷不出界面等問題,好心的用戶還反饋,但直接用腳投票的用戶只會更多。伺服器的癱瘓還導致後臺無法順利使用,不能持續為用戶增添內容和話題,導致整個應用簡直像一塊“磚頭”。

  由於楊柳本人對技術並不在行,開始時他們更看重的是産品的功能表達,對於技術基礎構建的不夠充分。隨著用戶的不斷涌入,導致用戶關係都是斷層的,後來逐步設想的新功能也沒有辦法加入進去。比如用戶的社交關係、用戶的關注及被關注情況、用戶的地理位置,還有一些新的功能,都因為涉及到後臺,所以一時間手忙腳亂。最混亂的時候,足記新升級的版本都不能用,以至於團隊不得不提醒用戶不要升級。

  所以,在足記爆紅的時候,整個團隊其實並不開心。

  對於當時的足記來説,最大的困難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所以,楊柳一度痛感,“不懂技術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就是悲劇啊!”

  如今的足記已經走過了最困難的時候,用戶也能夠體驗到穩定的服務。但是,對於創業者來説,足記走過的彎路有哪些教訓值得吸取,足記團隊又是如何反思這些問題的呢?

  此前,足記團隊也總結了幾條教訓,可供其他創業者參考:

  第一,應用的底層架構必須足夠紮實。此前足記團隊還抱有僥倖心理,開始時都在慢慢開發,技術人員也不夠,技術人員主要都撲在應用的構建上,所以對底層架構掉以輕心。足記最初的8人團隊中,只有3名技術人員,兩位創始人楊柳和宇文卿都是不懂技術的文藝青年,所以才會導致技術成為短板。

  第二,當出現伺服器異常現象時,必須要儘早引起重視。足記在3月7日第一次出現用戶較快增長時,就已經發生用戶發帖串號的現象。雖然技術人員迅速解決了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直到3月10日晚上,用戶數量激增,大量串號發生,整個團隊頓時措手不及。以至於一位用戶留言説:用了這麼多年社交軟體,還是第一次看到能串門的。正如墨菲定律説的,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所以,對於創業團隊來説,將已經發現的小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是必要的。

  第三,在百度上做一些鋪墊。諸如百度百科、百度經驗、百度知道都是非常不錯的免費渠道,不僅能增加産品的品牌曝光量,而且用戶首次接觸應用後,或者使用應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都傾向於直接上網搜索解決方法。

  第四,在顯著的地方顯示微網志和微信公眾號。相關的提示可以在應用內,也可以在官網上,但是一定要有。最初足記團隊並沒有做綁定用戶的工作,初衷是想降低用戶的“捆綁感”。但事實上,微網志仍然是非常棒的用戶互動平臺,不少用戶也習慣在微網志上反饋和提問。

  第五,要有版權意識。包括商標、軟著、專利等,該申請的都得申請,別嫌麻煩,一個不能少。這些工作操作複雜、申請時間長、費用還挺高,所以務必儘早準備,這也是足記的血淚教訓之一。不然當山寨貨、抄襲者蜂擁而至時,團隊就很難有辦法去應對了。(葉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