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會山樣本:老鄉致富用巧勁

  • 發佈時間:2015-05-14 08:34:22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A01版

  而該鎮周邊的廣大農村,直至1980年代的黎族苗族老百姓都還在“刀耕火種”,靠種山蘭米和打獵維持生活。“2000年時離鎮墟20多公里的溪仔,當地農民多數還沒見過小轎車。”鄧運海説。

  近年來,瓊海市新型城鎮化道路越走越寬,自博鰲邁步,潭門、中原、萬泉、大路等一批“明星小鎮”風生水起,“會山農民也得變個活法,不能再‘沉默’下去!”會山鎮委書記周壇説。

  怎樣找準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契合點精準發力?“會山苗族人口占總數8成以上,是海南最大的苗族聚居區。”在周壇看來,民族特色,就是會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區別於其他小鎮的“有且唯一”。抓住這一亮點,會山鎮委提出了以深挖黎族苗族特點、集中改造鎮墟、推動特色村落為發力點的規劃設計,而最終的落腳點是促農增收。

  會山把鎮墟改造匯集的500萬元建設資金筆筆用在刀刃上,1100米排水管道、800米人行道、30余間臨街建築物立面改造,大到建築物,小到路燈,無處不體現色彩斑斕的黎苗元素。會山鎮農民紛紛説,鎮墟人居環境的改善,大大地激活了人氣,聚起財氣。

  智慧改造

  離會山鎮墟不到2公里,美麗苗村——沐塘村委會的加腦村沿嶄新鄉路的伸展呈現在眼前。一座座白色為底的苗屋外壁,被勾畫出一張張惟妙惟肖的巨幅畫卷。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一直伸向“朋萊灣”(苗語“約會”),萬泉河水就從冠蓋亭亭的河濱休閒園林中流淌而過,村中竹園曲徑通幽,射弩場不時傳出遊客的笑聲……

  房屋、道路、排水、竹園小景、茶舍、連廊、弩場、農家樂、文化室、旅遊服務中心……改造處處“需要錢”,而加腦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卻“四兩撥千斤”,全部建設僅用了195萬元。

  怎麼做到的?沐塘村支書王家澤説:“改造房檐的茅草是農民自己從山上背回來的,文化室裏所有精品是農民捐的,咖啡屋是用村裏富餘的竹排搭建的,一點點改出苗寨的味道來!”

  加腦村農民的熱勁頭不是一開始就有。1年多前,聽説會山鎮要改造鄉村,加腦農民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好好的村子折騰啥!“黎苗鄉親過慣了封閉日子。”村民蔣永金説,“但當鎮政府幫百姓把村邊河灘上堆了幾十年的垃圾用50大車拉走時,苗村重現數十年前的美麗河灘,村民們的心跟著亮堂起來,對改造,大家空前一致地投了贊成票。”

  科學的規劃得以快速推進。村道拓寬,農民二話不説讓出自家的檳榔地;文化展室要精品,農民就翻出鋁制的手鐲、黃猄皮的鼓、祖輩用過的獵槍;村裏要建立文明鄉村,大家就自發定下村規民約保護環境。

  獨特的苗族風情,便利的旅遊設施,溫暖的服務,令加腦村在網路上一傳十、十傳百,火了起了。村支書王家澤農閒時當“導遊”。“現在不光遊客來,不久前村裏舉辦‘長桌宴’,媒體也被吸引來,村裏好多鄉親都上了電視!”

  促農增收

  “今年春節,我們這個只有120戶人家的苗寨迎來1000多名自駕騎行遊客。而‘五一’小長假,‘哖嗦’(農家樂)開辦了起來,現在是一桌難求。”加腦農民李運堅説。

  儼然,這個有著苗家樂、客棧、露營基地等新概念的村子,逐步開啟了致富的新密碼。

  規劃的力量遠不僅此,按照“五色苗鄉,天然氧吧”的設計,會山鎮提出構建“一環兩帶三區”,打造一條從鎮墟出發,途經中酒、大火、東平水庫、牛路嶺、加略、溪仔、東太農場的景觀帶,將沿途特色村落一一串聯起來,實現鎮村聯動,發展旅遊。

  旅遊是會山農民在家門口就可實現持續增收的基礎。在此之上,會山鎮幫助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去年以來相繼啟動油茶、山蘭、珍珠柚、黑山羊等種養,以萬泉河兩大支流打造兩條經濟風光帶,幫助農民吹鼓“錢袋子”:東部油茶經濟風景區、中部苗族風情峽谷秘境區、西部熱作高效農林風光區,一個個特色區域讓“會山樣本”越發響亮。

  隨著會山黎苗風情鎮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以黎苗特色實現增收的農民越來越多。在加腦村,遠近聞名的苗繡手陳秀蘭最近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嘗到了靠手藝賺錢的甜頭。“一塊頭巾300元,一件腰帶100元,還不夠賣!改造前,我一年賣苗繡只有2000元收入,現在——”陳秀蘭樂著伸出4根指頭,“4萬元嘞!”

  為了讓越來越多“陳秀蘭”們嶄露笑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會山鎮苗繡園村開闢了30畝苗繡文化産業園,以“政府+公司+農戶”模式操作,拓展繡手工藝、苗味特色小吃、苗醫苗藥等項目,並通過“三月三”等節慶塑造新的黎苗旅遊文化産品群。

  美景映著笑容,心中喚著“咪哽”,散發黎苗風情和魅力的會山,此時,等你來!

  (本報嘉積5月13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