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宿養出“綠富美”

  • 發佈時間:2015-05-14 05:29:36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訊員 丁珊 記者 劉樂平

  王煜圭,長興水口鄉顧渚村的民宿老闆,剛忙完五一小長假,他卻一點也沒得閒。多年經營形成的穩定客源,即便在非節假日,家中也客人不斷。坐在家裏賺錢——此情此景,十多年前的王煜圭不曾想過:那時他是鄉里水廠的一名桶裝水搬運工。

  這樣的幸福場景,在太湖南岸的水口鄉比比皆是。鄉村旅遊集中體現的顧渚村,擁有300多家民宿,直接融入鄉村旅遊産業的村民達到1800人,2014年全年接待遊客2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7億元,其中戶均營業額約70萬元。

  走進水口,以民宿經濟為依託的旅遊業態正在蓬勃發展,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少,以熱情姿態主動地參與到市場中去,因位置偏遠遠離市場浪潮的山村,第一次深度融入到市場經濟。水口,正以原生態的山鄉美景不斷培育著生態經濟的“綠富美”。

  一家一戶一民宿

  69歲的王煜圭是水口發展民宿的領頭人之一。十多年前,他從當地的自來水廠辭工後,把家裏堆放雜物的閣樓、柴房整理出來接待遊客。佈置房間,迎接遊客,配菜烹飪,他既當服務員又當老闆。

  一家一戶一民宿,如今,這種模式成為水口鄉常見的旅遊形態。今年,借著水口茶文化景區建設的東風,王煜圭重新購置宅基地進行民宿改造。這幢民宿由大學建築專業畢業的兒子設計,風格獨特,裝修時尚,雖然位置偏僻,但還是經常遊客滿座。老王説,一批客人60人,可凈賺四五千元。

  民宿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一大批像王煜圭這樣的農民迅速轉型為鄉村旅遊的市場主體,自家的房子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資産,家門口的竹林、溪流、原本不值錢的野菜等生態資源,轉變為可以販賣的“商品”,顏板橋民宿老闆汪衛成也是其中的獲益者。

  在顧渚村,汪衛成坐擁80畝熟地筍,10畝紫筍茶,農忙時節,他還雇了三個小工。挖來的春筍不愁賣,直接堆在門口,或者經過初步加工,去殼曬成筍幹,來往的客人一拎就走,“村上的遊客就有二三萬,這都是需求,哪需要出門找銷路。”

  民宿經濟像一個農民增收的發動機,不僅讓農民取得創業性收入、財産性收入,還直接豐富了當地鄉村旅遊産業的消費鏈,農民們將原本賣不動,無法增值的土特産統一打包,第一次成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市場主體。

  在顧渚村村頭的旅遊商品市場,遊客們像當地人一樣趕集。一位倪姓村民經營著一家土貨店,筍幹、葫蘆籽、鹹肉應有盡有。去年,他們家的土貨收入達15萬元,“離家近,又能賺錢,這比在廠裏打工好多了。”

  水口旅遊景區辦公室主任張宇華介紹:“目前旅遊商品市場可以容納100個攤位,48個店面,另一個打通旅遊商品市場和農貿市場的綜合商場將要啟動建設,全鄉土特産種養、收購、加工、銷售,通過顧渚核心區的帶動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解決勞動力就業近千人。”

  轉身産品經理人

  如果説十多年前,“王煜圭們”改造舊房發展農家樂只是小打小鬧,那麼經過多年的實踐,水口的農民已經成長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主體。民宿經濟的持續發展還使得服務業和農業、農産品加工業融合發展,生態優勢正在最大化、最徹底地轉化為發展優勢。

  農民跨入市場後,迸發出較高程度的組織性,我們在水口鄉發現,從接送遊客,到入住吃飯,打包周邊旅遊資源,旅遊産業日趨成熟。

  水口鄉通往顧渚村的公路旁,一間不起眼的小出租房是當地車隊能人謝美琴的辦公室。50歲的農村婦女謝美琴原本是城鄉公交車的售票員,村裏旅遊經濟發展起來後,嗅到商機的她下海組建一支車隊,手下的15輛大巴車往返上海、江蘇和長興,為水口鄉帶來源源不斷的客人。

  “上海客人如果滿10人,車子可以去小區接;如果是散客,可以在人民廣場、虹許路口等地定點上車,來回車費95塊錢。”現在,謝美琴車隊直接承擔著200多家民宿的遊客接送業務。

  遊客接來後,住一兩天還行,但是怎麼更久地留住“過夜客”?光靠水口有限的旅遊資源對遊客的“粘性”有限,建設新景點又費時費力。近年來,水口農家樂整合水口遊客和周邊的旅遊景點資源,並以浙北水口鄉為中心,與安徽太極洞、江蘇張公洞等26個景區簽訂協議,形成“玩在周邊,吃住在長興”的新模式。

  長興縣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水口鄉村旅遊共向縣內外景區輸送遊客共23萬人次,其中熱門景點太極洞、張公洞約8萬人次,水口鄉儼然成為浙北遊客集散中心之一。

  這樣的模式下,民宿的老闆也早已剝離民宿從業者這樣單一的角色,他已經蛻變為集食宿、土特産、周邊遊為一身的“産品經理人”,為遊客打包服務。

  在顏板橋民宿,一張表格上詳細地陳列著旅遊的景點標價,這些景點的價格均受到農家樂協會的監督。“遊客看完村裏的景點,會主動問起附近的旅遊資源。”汪衛成説,這時,他可以向他們推薦長興周邊有名的景區。

  長興還對民宿從業者每年進行烹飪、茶道、服務禮儀、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訓,定期組織前往台灣、廈門等民宿發展程度較高的地方參觀、學習。

  提檔升級進行時

  水口人對跑量式經營農家樂已不再滿足。轉型,這兩年已經成為水口鄉民宿小老闆們的“關鍵詞”。芭提雅農莊的老闆娘孫希蕓便是其中的一個,她跑遍台灣、廈門等地的民宿,打算將個性化的格調搬到水口來。

  孫希蕓轉型的想法,與當地政府民宿轉型升級的思路不謀而合。2014年,長興正式啟動農家樂優美庭院和優美民宿改造提升工程。政府選擇一批發展成熟的農家樂為試點,邀請滬杭的專業設計機構設計,達到要求的改造戶可享受裝修、設計費用10%的補貼,孫希蕓當即便掏出200萬元啟動改造。

  一年過去,芭提雅農莊已經煥然一新,五幢東南亞風格的小木屋錯落有致,11間新改造出來的客房已裝修完畢。“我們整個農莊都有wifi信號覆蓋,所有的房間都有名牌浴缸、智慧馬桶。”孫希蕓介紹,現在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很多,一住就好幾天,生意比改造前更好。

  一批中檔民宿的示範引領,令觀望者按捺不住。今年4月,當水口鄉啟動新一輪改造提升工程後,一下子就吸引70個民宿老闆報名。“馨怡苑”老闆莊海豐與同區域的6戶人家達成協定,與上海鄉思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房間、房屋外立面設計以及後期的行銷、推廣交由上海公司全權負責。

  “打包區塊進行統一提升,更易於形成集聚效應、示範效應。”水口鄉分管旅遊的副鄉長李全説,“低端聚人氣,中檔營利潤,高檔做品牌,農民抗風險能力弱,資本注入將對民宿差異化發展産生不可忽視的推動力。”

  一家一戶的民宿進行提檔升級是長興差異化發展民宿經濟的第一步,引進工商資本打造高端品牌,促進民宿與景區的自然相連,長興已經布好了這盤棋。

  上個月,總投資2億元的花間堂精品度假酒店項目在水口顧渚村正式開工,酒店將以水口當地的禪茶文化為主題,致力於打造集休閒度假、文化交流、修身養性為一體的唯美人文客棧。

  與此同時,一個可以展示太湖農耕文化的農耕園、展示當地禪茶文化的紫筍風情街也正在破土動工,農村千百年沉澱下來的農舍實物,當地千年流傳的禪茶情懷,民宿的發展正在與當地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將為鄉村旅遊發展創造無限空間。

  (本版照片由譚雲俸 丁珊 提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