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宏大敘事中記住一個小人物的承諾

  • 發佈時間:2015-05-14 02:31:3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學生評論大賽

  當初為父募捐的呂江,如今踐行了自己的承諾。當我們沉浸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時,往往忽視了對個體的發掘,忽略了像呂江這種堅守承諾的小人物,他們才是改造社會的根本力量。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大學生呂江(化名)用3年時間踐行了“一諾千金”四個字。3年前,大四學生呂江為救身患白血病的父親在網路上發文募捐,為父親借錢治病;3年後,雖然父親已經重病過世,但他仍舊踐行承諾,尋找當年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將自己工作賺來的一點積蓄還給當年捐款的好心人。

  或許在當事人來看,今天的還錢只是在踐行當初“借錢”的承諾,但在社會誠信嚴重透支的當下,不得不説是一種稀缺品,更何況儘管當初承諾的是“借錢”,但相信不少人都是出於愛心的捐助,並沒有要求他償還。

  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説,即便是當事人不還,也沒有人會記得他當初的承諾,就像最開始發出博文的曾先生,捐款者從來就沒有在意這一細節。然而,儘管捐助者已忘卻,現今自己的工作收入也不高,但卻仍舊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這也是其事跡能夠感動人們的原因所在。

  與此同時,他身上實在是集合了太多的善與美。當很多人感嘆“9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時候,當我們在日常新聞中看到太多有違孝道人物的時候,當我們譴責很多人因貧困而自甘墮落的時候,呂江的作為,都無疑糾偏了太多的刻板認知,他讓人們看到,仍有很多小人物在闡釋著人性溫暖。

  每一個新聞都是整個時代的背書,而當我們沉浸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時,卻往往不自覺地將每個人的個體性遮蔽了起來,這也是我們被呂江感動的原因所在。在此語境下,我們對時代的觀察,過多地偏重於對社會的改造,卻往往忽視了對個體的發掘,忽略了像呂江這種堅守承諾的小人物,殊不知他們才是改造社會的根本力量。

  因此,當我們時常在問“這個社會會變好嗎”的時候,不妨先從自我去反思,為何我們會感動於呂江們,而做到信守承諾到底是有多難?這不是心靈雞湯,亦不是要讓我們遇事總把原因歸結為自己,而去放棄對權利的維護,而是每個人對底線的堅守,才是防止社會滑坡最有力的屏障。

  □張松超(華中科技大學學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