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肥胖增速超GDP增速 日媒:脂肪甜食攝入多

  • 發佈時間:2015-05-13 07:5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道日媒稱,中國的肥胖現象,尤其是兒童肥胖問題,已成為引發人們關注的重要健康事件。它將嚴重影響未來數代人的健康狀況,同時為該國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日本時報》網站5月10日文章稱,儘管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從2005年的約2.75萬億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4.99萬億美元,但在同一時間段內,該國的肥胖人口從1800萬人增至1億人,增幅超過4倍。兒童健康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季成葉説:“中國已進入肥胖時代。”

  令事態更為嚴重的是,中國與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不得不肩負著“雙重負擔”。一方面,營養不良問題持續存在,在農村兒童身上尤為明顯。另一方面,肥胖症及其相關疾病的患病人數則在迅速增加。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吉娜·肯尼迪説:“我們在正經歷快速經濟轉型的發展中國家所看到的是營養不良、營養過剩以及傳染病和慢性病長期共存的情況。”

  雖然人們有時會交替使用“肥胖”和“超重”的概念,但它們的含義並不相同。與肥胖相比,超重時的體重更接近正常體重。

  超重不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工業化國家同樣不能倖免于難。美國官方人士指出,自1980年以來,該國超重兒童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超重青少年的人數也已經增長兩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在該國多座城市,10歲至12歲年齡段的兒童中有8%被認為屬於肥胖兒童,還有另外15%的兒童體重超標。南加州大學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兒童的平均體脂比例為21%。這一數字非常之高。

  有若干原因可以解釋中國的肥胖問題。中國的傳統食物主要包括穀類食品和蔬菜,動物類食物很少。因此,過去人們攝入的脂肪和糖比較少。但隨著中國經歷爆炸式的經濟發展,人們更容易吃到含有脂肪的甜食。

  普通大眾肥胖程度加深的另一個因素是他們沒有充分參與體育鍛鍊。例如駕車如今不僅是財富的象徵,還導致人們的體育鍛鍊頻率大幅下降。

  為應對會産生上述眾多嚴重後果的問題,有必要在學校增加旨在幫助人們養成健康飲食習慣並傳授健康生活方式的項目。同樣重要的是,要在全國範圍內更多地開展公共營養學方面的社會和健康項目。

  如何為預防和控制上述公共健康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和政策,同時又讓民眾能夠享受到中國非凡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這是決策者目前面對的一項挑戰。

  

  【延伸閱讀】WHO:2030歐洲面臨肥胖危機 過半居民體重過重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道臺媒稱,世界衛生組織6日公佈一份歐洲肥胖報告指出,歐洲國家將在2030年面臨嚴重的肥胖危機,超過一半的歐洲居民體重過重。

  據台灣“中央社”5月6日報道, 世衛組織(WHO)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一項最新研究計劃顯示,歐洲國家將在未來15年內面臨肥胖危機。

  根據世衛組織公佈的報告,到2030年時,89%的愛爾蘭男性、77%的希臘男性,身體品質指數(BMI)超過25,達到肥胖程度。

  個別國家方面,到2030年時1/3的英國女性、36%的英國男性會體重過重,和2010年時的26%的男性與女性BMI值超過30的比例相比,比重不斷攀升。

  希臘男性BMI值超過30的比重也將從2010年時的20%,快速增加到2030年的44%;希臘女性也有40%達到過重程度。

  即使是過重人口比重相對較低的瑞典,BMI值超過30的男性比例將從14%上揚到26%;女性也會從原先的12%增加到22%。

  世衛組織歐洲辦公室專家佈雷達(Joao Breda)在布拉格召開的歐洲肥胖對策研討會上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若再不採取行動,歐洲許多國家都將面臨嚴重的肥胖危機。歐洲必須儘快針對肥胖議題提出對策,包括兒童肥胖問題都應認真思考。

  【延伸閱讀】臺媒:大陸蔬果價格漲影響飲食致肥胖率增加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道臺媒稱, 英國智庫發表研究指出,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南韓等的新鮮蔬果價格漲幅比加工食品的漲幅大,導致新興國家增加消費加工食品,肥胖民眾跟著增加。

  台灣“中央社”5月11日援引 澎湃新聞的報道稱,海外發展研究所5月11日發表《健康飲食價格上漲的代價》研究報告。報告是針對中國、南韓、巴西和墨西哥,從1990年至2012年間的食品相對價格作出的研究,並已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才得出上述結論。

  報道引述研究者的話説,新興國家地區的肥胖率上升最為顯著。從全球來看,20歲至60歲成年人肥胖發生率從1980年23%上升至2008年34%。中國1980年只有13%的人被肥胖問題困擾,但2011年已有超過35%男性和30%女性體重超標。

  與美、英、墨西哥、巴西等國相比,雖然中國肥胖率較低,但以人口來説,中國肥胖人口總數非常龐大。

  報告説,在中國,過去20年的蔬菜價格上漲2倍;在南韓,“國民蔬菜”大白菜價格上漲60%。相較蔬菜水果,1990年以來的加工食品價格是越來越便宜。

  報告建議,如果對加工食品增加稅收、對新鮮蔬果增加補貼,可以抑制民眾消費加工食品,有望改善飲食習慣。

  【延伸閱讀】英媒:肥胖者減肥無需大量運動 少吃一點更有效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道英媒稱,醫學期刊《英國運動醫學》上最新發表的評論説,運動對抗肥胖症效果不彰,應該鼓勵大家多注意飲食。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4月24日報道,在評論中,3名國際專家説,應該打破有關運動的“迷思”,他們認為運動雖然能夠降低患糖尿病之類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在肥胖症上,實在效果有限。

  而攝取過多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才是需要注意的重點,專家稱食品工業鼓吹讓消費者相信增加運動就可以忽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專家説,肥胖者無需大量運動就能減肥,重點就是要少吃一點。

  他們指出,標準體重範圍者當中也有四成身上帶有與肥胖有關的不正常迴圈。

  按照這些專家的説法,在傳播大眾資訊的時候,還是強調以計算熱量的方式來維持正常體重,其實熱量的種類才是真正的重要。

  研究顯示每攝取來自糖類的150卡熱量,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比攝取來自脂肪的150卡熱量高出10多倍。

  他們並且引用醫學期刊《柳葉刀》的研究,指出不適當的飲食所導致的不健康問題,比不運動、喝酒、抽煙所導致的問題加起來還要多。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説運動不重要的話,風險相當大,英國公共衛生專家巴克爾説,把運動的重要性排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飲食聯盟的理事長萊特則説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來就是包括的均衡的飲食和運動。

  萊特還呼籲鼓勵廠商自願在包裝上列出營養價值、多生産少鹽、少糖以及低脂肪的營養食品。

  

  中新網華盛頓3月31日電 (記者 張蔚然)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當地時間31日在華盛頓發佈的全球營養不良狀況報告顯示,中國逾3億人屬於超重和肥胖人群。

  全球營養改善聯盟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專門應對全球營養不良問題的國際組織。根據該組織當天發佈的數據,中國人口正面臨超重肥胖和營養不良的“雙重壓力”,約有3.41億中國人屬於超重和肥胖,7%的5歲以下兒童超重,約為586萬人。

  該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以年齡劃分來看,從1980年至2013年,中國20歲以下女孩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長了211%,20歲以下男孩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長233%。20歲以上女士超重和肥胖人數增長了111%,20歲以上男士肥胖和超重人士增長195%。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發育遲緩兒童的比例正在下降,5歲以下發育遲緩兒童的比例已從2002年的21.8%下降到2010年的9.4%。

  全球營養改善聯盟的合作方、安利公司董事長溫安洛(Van Andel)表示,營養對改善生活狀況起到關鍵作用,但全球仍有許多地區沒有滿足基本營養需求,這迫切需要引起政府和國際組織重視。

  全球營養改善聯盟高級技術顧問斯科菲爾德(Dominic Schofield)説,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人口正面臨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的“雙重壓力”,就算在美國亦有超過3%的兒童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導致生長髮育遲緩和缺鐵性貧血等問題。全球營養改善聯盟希望通過提供全球範圍內營養不良數據,幫助各國政府制定相應對策。

  報告還顯示,在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營養不良依然嚴重威脅兒童生存與發展。比如,營養不良是導致印度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完)

  【延伸閱讀】垃圾食品“屠殺”有益腸道菌 增加肥胖和癌症幾率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道英媒稱,最新研究發現,吃垃圾食品會殺死能抵禦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炎症性腸病和孤獨症的腸道細菌。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5月10日報道,人體腸道內有大約3500個菌種,總重量約為3磅(1磅約合0.45千克)。

  科學家現在認為,以種類有限的高度加工食品為基礎日常飲食,會使腸道菌群數量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這一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攝取大致相同數量的脂肪、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有些人體重增加而有些人不增加。

  這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的研究成果。

  他説服了正攻讀遺傳學的23歲兒子湯姆給予協助,湯姆同意連續10天只吃麥當勞漢堡、薯條和雞塊,喝的是可口可樂。

  湯姆説:“在我開始按父親的要求每天吃快餐之前,我的腸道內有大約3500個菌種,以厚壁菌為主。吃快餐以後,我迅速失去1300個菌種,我的腸道裏以擬桿菌為主。這説明,麥當勞食品殺死了我腸道裏的1300個菌種。”

  英國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體重超標。

  斯佩克特教授的成果似乎佐證了現有的研究結論,即問題遠非吃得太多那麼簡單。

  腸道菌群還在防範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和調節新陳代謝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它們在合成維生素A和K的同時也合成消化酶,這種酶有助於人體吸收重要礦物質,如鈣和鐵。

  菌群失衡會增加患大腸炎和炎症性腸病的可能性。此外有證據表明,孤獨症可能與腸道細菌活性低有關。

  斯佩克特教授説:“細菌的名聲很不好,但在數以百萬計的菌種中,只有一部分是有害的,很多菌種對於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日漸明朗的是,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對肥胖、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負有一定責任。”

  他強調,就健康飲食而言,杜絕脂肪和糖不如確保食品盡可能多樣和天然。

  與他的建議相一致的是,有研究表明,比利時啤酒、大蒜、咖啡、韭蔥和芹菜是促進健康腸道菌群的理想食品。

  斯佩克特教授指出:“1.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通常每週吃掉150種原料;如今,大多數人攝入的原料不到20種,而且很多都經過了人工精煉。大多數加工食品只用到四種原料:玉米、大豆、小麥和肉類。”

  【延伸閱讀】外媒:歐洲2030年面臨嚴重肥胖危機 過半民眾超重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外媒報道,世界衛生組織6日公佈一份歐洲肥胖報告指出,歐洲國家將在2030年面臨嚴重的肥胖危機,超過一半的歐洲居民體重過重。

  世衛組織(WHO)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一項最新研究計劃顯示,歐洲國家將在未來15年內面臨肥胖危機。

  根據世衛組織公佈的報告,到2030年時,89%的愛爾蘭男性、77%的希臘男性,身體品質指數(BMI)超過25,達到肥胖程度。

  個別國家方面,到2030年時1/3的英國女性、36%的英國男性會體重過重,和2010年時的26%的男性與女性BMI值超過30的比例相比,比重不斷攀升。

  希臘男性BMI值超過30的比重也將從2010年時的20%,快速增加到2030年的44%;希臘女性也有40%達到過重程度。

  即使是過重人口比重相對較低的瑞典,BMI值超過30的男性比例將從14%上揚到26%;女性也會從原先的12%增加到22%。

  世衛組織歐洲辦公室專家佈雷達(Joao Breda)在布拉格召開的歐洲肥胖對策研討會上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若再不採取行動,歐洲許多國家都將面臨嚴重的肥胖危機。歐洲必須儘快針對肥胖議題提出對策,包括兒童肥胖問題都應認真思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