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能力學歷哪個重要"是模糊是非界限的偽命題
- 發佈時間:2015-05-11 14: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聞背景:
安陽工學院本科生孫夢濤四年狂攬65證,4次獎學金,連續兩年年級第一。此外,他創辦過志願者服務隊,當過大企業董事長助理,開過傳媒工作室。但要畢業的他投簡歷50余份無一回復。其學長有“秘訣”:考研去985院校,簡歷幾乎“百發百中”。(5月10日《東方今報》)
資料圖片
【這個話題為何成為熱點?】“成功歸於內在,失敗歸於外在”的心理作祟
這個話題為何能迅速躥升為熱點,也就在於迎合了當今在大學生飽和的狀態下,許多人尤其是寒門學子、差校學生的心理,他們日益被社會階層日益板結的流行論調所引導,把學歷崇拜和歧視奉為成長路上最大的門檻。因為當遭遇現實的不如意,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轉化為一種回避的無力吐槽。這種“成功歸於內在,失敗歸於外在”的心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每次公考,競爭激烈,僥倖進了面試,卻沒考上的人,必會臆想考官不公;一次比賽或競選,關鍵時刻自己落敗,必會揣度挑刺程式的失當。【詳細】
【文憑為什麼一直很重要?】人才評價必須要有學歷、證書這樣具象、量化的工具
本質上,學歷也是證的一種,有了研究生學歷,就有一個碩士或者博士文憑證書,所以,質疑65個證書比不上研究生學歷,事實上是在衡量哪個證書更具有含金量。其實,證書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學歷也是如此。但是在人才的評價上,又必須要有證書、學歷這樣具象、量化的工具。畢竟,一個明顯的問題是,考察一個人有無勝任工作的能力,不能完全靠口頭的表述,而這時候,證書和學歷就有了其作用。【詳細】
【能力和學歷哪個更重要?】這是一個模糊了是非界限的偽命題
現實中,像“證霸”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且這種抱怨、牢騷像瘟疫一樣傳染,加劇了畢業生的焦慮情緒。大量事實證明,若沒有真才實學,光憑一紙光鮮學歷即使一時找到好工作,也不可能走遠;若真有能力,即使沒有名校學歷,一時找不到稱心工作,前途也不可限量。如果畢業生一味糾結于這個偽問題,而不去勇敢地直面現實,腳踏實地地努力,有百害無一利。
在就業異常慘烈和艱難的時代,“能力和學歷哪個重要”的偽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唯文憑和血統論英雄的思維,從而放大“寒門難出貴子”的社會焦慮。有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媒體報道也好,社會爭議也罷,都不能把一個偽問題推向輿論的前臺,模糊了是非界限。【詳細】
【定位一下自己算不算人才?】是否有著一顆敢於早日與社會接軌的勇氣
求職其實説到底,可視為一種社會關係的締結,我們在一味抱怨的同時,是否也該反求諸己,定位一下自己算不算人才;想想有沒有什麼核心的技能,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意義上的雜而不精;思考自己達到社會上該職位所要求具備的素質沒有?曾看到一位資深HR的觀察:銀行錄用一批新用工,那些能主動和人打招呼的學生,各方麵條件一般;那些主動之外甚至愛開開玩笑的學生,條件很好;而那些沉默寡言、怯于交際的孩子,條件很差。儘管這可能只是他個人的一點解讀,難免存在誤差,但大體反映了由於家庭教育帶來的性格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是否有一個樂觀健康的心理,有一種主動交際的態度,有一顆敢於早日與社會接軌的勇氣。試想,一個普通本科甚至民辦高校的學生,如果能擁有豐厚且獨到的社會實踐經歷,具備社會細分職業要求的技能與素養,再加上敏銳的資訊意識、主動自薦,何愁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詳細】
微言大義:
@Yammmms:之前我做招聘的時候,注重能力超過學歷,如果他製作的簡歷匹配我的工作崗位,就算他是高中生我也給他一個面試的機會,同時在面試的時候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看他的溝通能力、個人規劃如何?至於證,不在多而在是否匹配我的職位要求。
@雁壹飛:當你年紀輕輕就拿著辭職過三次的經歷去應聘,大多數企業都不會要你。
@郭文斌:的確,有些企業是重視文憑超過能力,但企業認識一個員工,也會是從文憑開始的。
@Jack--niu:送你一句話共勉:畢業了,我們的大學才剛剛開始……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非名校出身的孫夢濤在抱怨學歷歧視的同時,實際上也陷入了一種能力評價的誤區——證書多就代表能力強。不要覺得有了幾個證書就自大,也不要因為非名校出身而自卑,如今的人才市場看中的終究還是個人創造價值的能力。學歷和能力之間,做人與做事之間,充滿哲理。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